□ 齊 銳
太微垣中有故事
□ 齊銳
中國傳統(tǒng)星官體系,分為三垣和二十八宿,我們這次來找找三垣之一的太微垣。
每年3月至6月間,在傍晚的南方天空中,你會看到由三顆亮星組成的一個大大的三角形,稱為“春季大三角”,在天文愛好者眼中它是春季星空的標志。在中國傳統(tǒng)星官體系中,這三角形頂點的星分別叫“大角”星、“角宿一”和“五帝座一”。
在春季大三角中,最亮的是大角星,其次是角宿一,而位于西邊的那顆暗一些,是五帝座一。
其中,角宿一是二十八宿中東方蒼龍的第一宿——角宿的主星,我們在2015年第7期《蒼龍之角 列宿之首》一文中做過介紹。而“五帝座一”,則是太微垣中的重要星官,我們這次就來說說太微垣的故事。
圖1 星空中由大角星、角宿一和五帝座一組成的著名的春季大三角。
作為三垣之一的太微垣,也與紫微垣和天市垣類似,都是由左右兩面垣墻圍成的一個天空區(qū)域。五帝座一作為太微垣這片區(qū)域的中心,我們就從它來找太微垣。
如圖2所示,在大三角的內(nèi)部,有大致成南北向的五顆星組成左面的圍墻,形似左括號,稱太微“左垣”。在大角星與五帝座一星的連線中點處,是左垣的最北端星。而在五帝座一的右側(cè)不遠處也有五顆星,連線形似一個右括號,這就是太微“右垣”。在右垣的西面,就是著名的亮星——軒轅十四。
太微垣的左右兩面圍墻的南端點,各有一顆星,分別稱作左執(zhí)法、右執(zhí)法。這兩顆星的中間是太微垣向南開的門戶,稱為“端門”。
圖2 星空中的太微垣與附近亮星和黃道的位置關(guān)系
我們曾經(jīng)介紹過,軒轅十四星正好位于黃道上。而太微垣的左執(zhí)法、右執(zhí)法這兩顆星一左一右,也正好處在黃道附近。我們知道,黃道是太陽在一年中所經(jīng)過的星空軌跡,是一條假想的道路,在星空中不容易找到。如今,我們有了軒轅十四、左執(zhí)法、右執(zhí)法這三顆位于黃道附近的星,如果把它們連接起來,就可以看出黃道在天空中的走向了。
黃道不但是太陽周年運動的軌跡,其附近也是月亮和行星運動的路徑?!妒酚洝ぬ旃贂分姓f:“太微,三光之廷?!币馑际钦f太微垣星官是日、月、行星三種天體運動經(jīng)過的區(qū)域,正是因為這些天體運動所在的黃道,正好從左、右執(zhí)法二星官這里經(jīng)過,使得太微垣地位更加重要。
圖3 中國古代星官體系中太微垣的布局圖
在秦代,執(zhí)法是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長官,與丞相、太尉合稱三公,它們的名稱在史書中早有記載,可見其地位很高。
太微垣的左右兩面垣墻共有10顆星,除了左、右執(zhí)法外,還有其他四種官品,文官:上相、次相;武官:上將、次將,左右各有一列。以左、右執(zhí)法為端點,向北可以分別找到左右垣的其他星。參見圖3。
在太微垣中還有其他一些星官:左執(zhí)法星的上方,可以看到“謁者”星。這個職位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出現(xiàn)了,是國君、卿大夫的侍從官,負責接待和引見賓客,朝會時也負責警衛(wèi)。謁者星所處的位置正是百官從端門進入太微垣,覲見天帝的必經(jīng)之路。
左垣內(nèi)還有“三公”3星,“九卿”3星和“五諸侯”5星,從名稱能看出它們都是在太微垣內(nèi)輔佐天帝的大臣。三公是國家負責軍政事務(wù)的最高官員,九卿是中央各個行政部門的統(tǒng)稱,秦漢之前九卿的職權(quán)較重,魏晉之后逐漸削弱。而五諸侯是泛指諸侯國的國君,在朝廷上輔佐天帝。
在南門之內(nèi),位于西邊的是“內(nèi)屏”4星,它是為了維護帝王的尊嚴,將百官與天帝隔開的一扇屏障,在內(nèi)屏以北就是天帝所在的內(nèi)廷。
目光回到五帝座一,在它的上方有幾顆亮星,從左至右依次是“幸臣”、“太子”和“從官”。太子是儲君,幸臣是受天帝寵幸的大臣,而從官則是天帝的侍從官。他們都是與天帝關(guān)系密切的人物,因此列在五帝座一的北面近旁。
在從官星的右側(cè),有一顆亮星,是虎賁星。在幸臣星的東北方還有郎將星。虎賁和郎將都是負責皇家警衛(wèi)的武官,其中虎賁是宮中衛(wèi)戍部隊的將領(lǐng),負責帝王的出入安全;郎將則是郎中將的簡稱,負責宮禁宿圍,是隨行護駕的高級武官。
太微,就是朝廷的意思。從以上的各個星官和布局,我們可以看出,太微垣的確是天帝與大臣們處理天下政事的場所,其地位類似于明清故宮中的太和門和乾清門。
圖4 故宮的乾清門,是清代帝王處理政務(wù)的前朝。
在幸臣星的東北方向近旁,有散成一團的星,組成一個分布范圍較大的星團?,F(xiàn)代天文學(xué)稱為“后發(fā)座疏散星團”,在中國傳統(tǒng)星官中就是“郎位”15星。
郎位,實際上指皇家警衛(wèi)隊的所在位置。不過,這群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卻相當特殊,因為它的附近就是銀河系的北極點方向,即北銀極點。這就意味著每當春季5~6月的傍晚,當郎位星官升到頭頂附近的時候,你在天空上幾乎看不到銀河。因為,此時銀河正好環(huán)地平線一周,人們很難觀察到它,就好像不見了似的。民間諺語唱道:“正月初八,天河回家”,正是這個意思。之所以時間不同,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歲差的緣故。
圖5 后發(fā)座疏散星團
圖6 每當郎位星官升到頭頂之時,銀河正好全部沉在地平線附近。古人稱之為“天河回家”。
太微垣在三垣中稱為上垣,其中的星官們都圍繞“五帝座”星官展開。五帝座這里是太微垣的核心人物——問政天下的天帝的位置。
這個“五帝座”由五顆星組成,中央最亮的是“五帝座一”,周邊有四顆稍暗的星,分別是“五帝座二”、“五帝座三”等。這五顆星構(gòu)成了一個斜向交叉的十字。從圖7上可以看出,十字的一條邊與赤道平行,而另一條與黃道平行,因此構(gòu)成五帝座的兩條線的夾角幾乎就是黃赤交角,這非常耐人尋味。
對中國傳統(tǒng)星官熟悉的讀者,可能記得在紫微垣中有一個名叫“五帝內(nèi)座” 的星官,和這個“五帝座”名稱十分接近。其實它們的含義也完全相同。因為既然紫微垣類似于紫禁城,在后宮里的“五帝座”,當然就要多加一個“內(nèi)”字,稱為“五帝內(nèi)座”,以顯示與前朝中的帝座有所區(qū)別。
圖7 太微垣中五帝座星官,其兩條線段分別與黃道和赤道平行。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星官名叫“五帝座”,而非五帝,可見只是天帝的幾個座位,并不是五個天帝。具體地說,天帝只有一個,這只是天帝在五個不同季節(jié)坐的不同位置。
現(xiàn)今的人們,都很熟悉一年分為四個季節(jié),那么為什么這里會出現(xiàn)天帝處在五個季節(jié)一說呢?
原來,我國古代使用過的歷法,除了大家熟悉的農(nóng)歷,即陰陽合歷之外,還曾經(jīng)有過另外一種,那就是將一年分為十個月的太陽歷,即一種純陽歷。
按照這種歷法,每個月長為36天,十個月共360天,一年中剩下的5~6天用于過年,不算在某一個月中。在這十個月中,每兩個月分別對應(yīng)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一,即將全年分為五季或稱五時,每季(時)72天。五帝座就是為天帝在五時、處于不同方位處理政務(wù)設(shè)的座位。
圖8 古代明堂的樣式。
圖9 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古代靈臺遺址——洛陽東漢靈臺遺址的布局圖。
圖10 洛陽東漢靈臺遺址。洛陽靈臺遺址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座天文觀測臺遺跡,面積達44000平方米。其中心為一方形夯土高臺,基址南北長約41米,東西寬約31米,高約8米。其頂部置放儀器,是觀測天象的露天觀測臺。東漢偉大的科學(xué)家張衡,兩次任職太史令,親自參與主持領(lǐng)導(dǎo)過靈臺的天象觀測和天文研究,他發(fā)明的地動儀就放在靈臺上。
在太微垣右城墻外的西南方,有“明堂”3星。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會、祭祀、慶賞、選士、養(yǎng)老、教學(xué)等大典,都在此舉行。把明堂作為天下政治中心——太微垣的附屬設(shè)施是非常必要的。
在明堂星官的附近,還有“靈臺”3星。靈臺在古代就是皇家天文臺,用于觀測天象、占卜軍國大事的吉兇,是皇家天文學(xué)家工作的地方。
“靈臺”3星構(gòu)成三角形,最下面一個頂點的星最亮,而且正好位于黃道上。
古人把天上的皇家天文臺建造在黃道上,足見靈臺的地位之重要,意義之重大。
在洛陽漢魏故城的南郊,東漢中元元年(公元56年)曾建有一座皇家天文觀測臺——靈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一直沿用到了西晉時期,最終毀于西晉末年的戰(zhàn)亂,現(xiàn)僅存遺址。這一靈臺是東漢時最大的天文臺,是當時的太史令的下屬機構(gòu)。
從圖9中可以看到古代曾經(jīng)高約8米的靈臺和明堂在一起,都建在洛陽故城的南門外。而有趣的是,這一特點與太微垣的布局十分相似:從太微垣星圖中可以看到,“靈臺”和“明堂”也都設(shè)在太微垣城墻的南門外面??梢?,我國古代都城的特定建筑布局,在天空的星官中也得到了體現(xiàn)。
(責任編輯張恩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