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玉春
作為青島市“生本愉悅”課堂教學實驗學校聯(lián)盟校,我校自2013年9月啟動了“333綠蘊課堂”實驗研究工作,我有幸作為課題組核心成員參加了實驗研究工作,在學習、思考、實踐、完善的過程中收獲了課題的成果、也收獲了成長。
一、學習、思考。參與構(gòu)建“333綠蘊課堂”合作學習教學模型
“合作學習”的研究已經(jīng)不是新鮮事了。它以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教育社會學、認知心理學、現(xiàn)代教育技術學等理論為基礎,以研究與利用課堂教學中的人際關系為基點,以目標設計為先導,以師生、生生、師師合作為基本動力,以小組活動為基本教學形式,以團體成績?yōu)樵u價標準,以標準參照評價為基本手段,以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改善班級內(nèi)的社會心理氣氛、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和社會技能為根本目標,是一種極富創(chuàng)意與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
但是由于教材和時間的局限,小組合作學習形式使教學內(nèi)容與時間的矛盾更加突出。過多的小組給教師組織教學和開展活動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小組學習常常成為部分學生的一言堂,也有部分小組為了獲取高分往往由優(yōu)等生代替學困生完成任務。組長輪換制的實施,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了鍛煉,但當組長的能力較弱時,不利于小組開展活動……基于這樣的認識,課題組確定“333綠蘊課堂”的研究目標是轉(zhuǎn)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zhuǎn)變原有的被動性學習狀態(tài),把學習變成學生們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群體性不斷生成、張揚、發(fā)展、提升的過程。它兼具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特點。課題組將研究重點定位在“應用研究”上,一是注重合作模型的建立與應用,二是在合作模型的基礎上注重不同學科的靈活駕馭,三是將學?!白鹕?、揚個性、鑄和諧”的核心價值文化滲透在合作學習中。
經(jīng)過兩年多的扎實研究,課題組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發(fā)展并構(gòu)建了“333綠蘊課堂”教學模式,該模式強調(diào)教與學活動要達到“三目標”、關注“三維度”、運用“三載體”。
達成“三目標”:研究組依據(jù)課程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并結(jié)合學校辦學目標確定了“綠蘊課堂”要達成的三個目標,與三維目標一一對應,分別是:高效、合作、尊重。
關注“三維度”:研究組提出在課堂教學中要分別關注學生學習的維度、教師教學的維度和課程文化的維度。
運用“三載體”:三個載體分別是:合作學習模型、合作學習三單(即課前預習單、課中學習單和課后復習單)和合作學習評價,三個載體是對“綠蘊課堂”研究的有效保障。
二、實踐、完善。共同收獲“333綠蘊課堂”合作學習教學成果
課堂合作應該是豐富的,應該是多彩的,應該是實在的。只有真正落實在行動中,才會發(fā)現(xiàn)怎樣的合作形式才真正適合自己的教學。
研究之初,我首先打破傳統(tǒng)的桌椅擺放,調(diào)整了學生座位,不同層次的學生4~5人為小組上課。但我們發(fā)現(xiàn):一開始學生很興奮,課堂上教師布置教學任務,在小組討論時,有與同學爭執(zhí)的,有的自始至終都在嬉笑……場面熱鬧非凡,氣氛高漲,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好像都被調(diào)動起來了,學生似乎成了課堂的主人。可實際上知識掌握得很不扎實,教學任務往往完不成,課堂秩序有些亂。
在我們迷茫的時候,校長安排課題組前往北京七一小學學習,他們的“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給我做了很好的示范。“教師的課堂”已轉(zhuǎn)向為“學生的學堂”,以學生自主合作、感悟、質(zhì)疑、陳述、補充為主,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而教師則只是課堂的引導者,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七一小學的課堂把學生推到臺前,在課堂中,我明顯感受到了七一學子的自信、有條理,會傾聽、懂包容,學生們的學習能力得到充分發(fā)揮及重視。
邊學習邊研究邊實踐,我對“合作學習”如何在音樂課堂上落地有了一些心得,“合作學習”不僅僅是教學設計的改變,不僅僅是教學中的自我改變,更是教學理念的改變,是學生觀的改變。反思我們的教學,總是不敢放手給學生,總是擔心學生出錯,其實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學習能力是我們遠遠所不能想象到的。放手給學生,讓學生大膽去實踐,只有在實踐中遇到挫折,積累了經(jīng)驗,以后才能從容地再次面對。
如在學習《四季的歌》這一課時,在確立教學目標時,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思考,確立本節(jié)課的知識目標為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捉迷藏》,了解四季輪回變化的自然常識,加深對四季特點的感知;技能目標為感受三拍子歌曲的節(jié)拍特點,嘗試創(chuàng)編歌曲;情感態(tài)度目標為體驗大自然四季變化帶來的無限生機,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合作能力。
課堂上,我先讓每組學生展示了他們收集的美麗圖片,使他們感受到了春夏秋冬不同季節(jié)的景色特點,陶冶了他們的審美情操。然后,我又讓各個小組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合作嘗試創(chuàng)編歌詞,學生們按照歌曲原來的旋律配上自己創(chuàng)編的歌曲,既復習了歌曲,又加強了小組合作的意識。接下來的表演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用各種形式來歌唱四季,結(jié)果有一小組的協(xié)作表演使我更加相信了小組合作的好處。那一組學生在短短的幾分鐘里,分配給小組的各個組員一些任務,讓一個畫畫比較好的學生在黑板上畫了幅秋天的美景,一個唱歌較好的學生深情演唱了一首《秋天多么美》,幾個女生結(jié)伴跳起了豐收舞,還有幾個男生則選擇各種打擊樂器來為這首歌伴奏,雖然學生的表演還是那么稚嫩,但我認為是學生給了我至高無上的獎賞,因為他們在課堂上品嘗到了學習的歡樂,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正是有了本節(jié)課的成功體驗,我又大膽創(chuàng)新在音樂課堂中設計了“小組才藝大比拼”活動。有歌舞、有配樂、有吹豎笛……雖然節(jié)目的質(zhì)量有些粗糙、不精致,但是獻藝活動卻時時有精彩,面對精彩的獻藝,我為學生的快樂而微笑,露出肯定的目光。每周兩節(jié)的音樂課,學生們都在欣賞、贊賞、快樂的氛圍中開始音樂學習。同時,學生們明白了:成功靠齊心協(xié)力換來,成功需要付出汗水和辛勞……增強了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yǎng)。
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讓我經(jīng)歷迷茫與困惑,飽嘗探索的艱辛,也體味到了收獲的喜悅。
學生在漸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有了明顯提升。無比濃厚的學習興趣,自主開放的質(zhì)疑問難,互動合作的小組學習,彰顯個性的精彩發(fā)言,富有童趣的奇思妙想,充滿自信的交流展示……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小課堂變成了大舞臺。
教師在蛻變:通過實踐,我體會到了改革的必要性,明確地認識到課堂不是教師的獨奏,而是師生的合奏,演奏主旋律的是學生。我們應該蹲下身子,放慢腳步,與學生們真心對話,允許學生們的“針鋒相對”,善待他們的“天馬行空”,保護他們的“桀驁不馴”,鼓勵他們的“自主合作”,彰顯他們的“精彩個性”,欣賞他們的“自信展示”,努力創(chuàng)造出富有生機和活力的生本課堂!
課堂在轉(zhuǎn)變: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讓課堂成了學生展示的平臺。過去一直提倡的合作、討論、質(zhì)疑等課堂活動,有了具體的內(nèi)容。課堂上,我說得少了,學生說得多了,師生間的關系平等了,學生越來越自信了,生生之間學會合作了,與眾不同的見解越來越多了。
“333綠蘊課堂”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研究為我留下珍貴的財富,思維受到了較大沖擊。一路走來,收獲了知識,收獲了友誼,也收獲了快樂。我將在這快樂而無止境的追求中去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懷揣陽光的心態(tài),在課題研究里走得更寬、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