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撫生
柏楊先生是當代著名作家。他的白話版《資治通鑒》語言幽默風趣,點評犀利獨到,在民間具有較大影響力。早在2011年,該書發(fā)行量就已經超過1000萬冊,甚至被稱為“有華人的地方,都在讀這本書”[1]。然而在出版繁榮的背景下,該書卻存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柏楊先生文言文水平不高,又缺乏史學知識儲備,這導致他的白話文翻譯錯誤比較多,有可能會對廣大讀者產生誤導。筆者僅隨手翻閱了一小時,就發(fā)現十余條錯誤。這些錯誤可以被分為如下幾類:
人名或地名錯誤:(1)英布是秦末漢初的著名將領,和韓信、彭越等一道,為漢帝國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又同受冤而死。英布又被稱為“當陽君”,見《史記》卷九一《英布傳》[2]。這是秦漢史研究的常識之一。柏楊先生居然說:“當陽君(姓名不詳)?!盵3](2)周?(fú)是陳勝起義軍中的重要人物,被陳勝派往平定魏國舊地,后擁立魏咎為王。他的名字在《史記》卷九《魏豹傳》[4]、《漢書》卷三一《陳勝傳》[5]、卷三三《魏豹傳》[6]均寫為“周?”,唯有《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寫為“周市”[7],當是誤寫。柏楊先生將其名字寫成“周福(周市)”[8],筆者實在不知道這“周?!倍质菑哪膬簛淼摹#?)亢父位于今天的山東省濟寧市,是戰(zhàn)國秦漢時期山東地區(qū)與外界交通的要道,易守難攻,被稱為“亢父之險”。柏楊先生將“亢父”誤寫成“亢文”[9]。
制度解釋錯誤:(1)秦漢時期的基層行政機構有鄉(xiāng)、里,大致相當于現在的鄉(xiāng)鎮(zhèn)和村。另有“亭”,管理治安和郵傳等事宜,屬于基層治安管理系統(tǒng),并不屬于行政機構。劉邦曾當過泗水亭長,柏楊先生翻譯成“泗水村村長”[10]。這其中的錯誤是明顯的:“亭”不對應“村”,“亭長”也不是“村長”,與“村”“村長”相近的概念是“里”和“里正”。(2)周漢時期有司徒、司馬、司空等官職?!八尽钡囊馑际钦乒?,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司徒管人,是行政官員;司馬管當時最重要的戰(zhàn)略物資———馬,是軍事官員;司空管工程制造,是工程部門官員。柏楊先生將管民政的司徒翻譯成“國防部長”[11],實在是很缺乏史學常識的表現。(3)傳統(tǒng)史學家有人認為“隱宮”是指犯罪受過宮刑的人,現代學者研究發(fā)現事實并非如此。秦代受過刑罰(不一定是宮刑)的人在形體上和常人有別,刑滿釋放后,他們會被安排在“隱宮(隱官)”進行集體勞動。[12]史書記載趙高“生于隱宮”[13],是指趙高的母親受過刑罰,所以在隱宮中生活、生子。柏楊先生翻譯為“趙高是個天閹———生下來生殖器就不健全”[14]。這種翻譯既不了解現代學者的研究成果,也不符合古代學者的受宮刑的解釋,是柏楊先生自己想象的。
文言文翻譯錯誤:(1)智果評價智伯時,說他有五個長處,其中之一是“巧文辯惠”[15],意思是能言善辯,柏楊卻翻譯成“文章流利”[16]。這種翻譯完全沒有辦法解釋“辯”字。(2)陳勝起義后,楚地人民紛紛響應。東陽少年兩萬人揭竿而起,要擁立陳嬰為首。陳嬰的母親表示反對,她說:“不如有所屬,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盵17]意思是說,不如投靠別人,事成可以封侯,失敗了也容易逃跑,不是被政府指名道姓捉拿的主要人物。柏楊先生卻將“非世所指名也”翻譯成“不要追求世俗上所謂的大名”[18]。
更嚴重的問題則是篡改原文:(1)趙簡子任命尹鐸治理晉陽,尹鐸到任以后,少報了晉陽的戶口數量,以減輕晉陽人民的負擔,從而贏得了民心。柏楊先生說尹鐸還進行過“整修戰(zhàn)備”[19]的工作,這是史書中沒有記載的,是柏楊先生虛構的,其目的大概是為后文的趙與智伯之間的大戰(zhàn)進行藝術化鋪墊吧。(2)韓、趙、魏三家滅智伯前夕,韓康子、魏桓子看到智伯的謀士?疵以后,就快速離開了,因此被?疵看出有密謀。柏楊先生可能覺得“快速離開”不過癮,又加上一個不見于任何文獻的、程度更加嚴重的詞“腳下踉蹌”[20]。韓、魏之主見到一個謀臣就嚇得腳下踉蹌,未免太過夸張了。(3)趙高欲殺秦二世,“詐為有大賊,令(閻)樂召吏發(fā)卒,追劫樂母置高舍”[21]。秦朝規(guī)定不能無故發(fā)兵,所以趙高要以有大盜出沒咸陽的名義發(fā)兵,他害怕帶兵的閻樂不聽命令,又劫持閻樂的母親,藏到家里。這句話是很淺顯的文言文,并不難理解。柏楊先生卻翻譯成趙高“宣稱有巨盜綁架咸陽縣令的娘親。一面悄悄把閻老娘藏到趙高住宅,一面下令閻樂動員追捕”[22]。柏楊先生譯文的錯誤在于:并非“巨盜綁架咸陽縣令的娘親”,而是趙高挾持了咸陽縣令的娘親;實際上,“巨盜綁架咸陽縣令的娘親”僅為秦朝內史(相當于今天的首都市長)治下的普通案件而已,是不能發(fā)兵的。(4)秦二世出游時,曾有在秦始皇所立的碑石上增加刻字的行為。《史記》記載的秦二世的解釋是:“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于遠也如后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23]這段話的相關背景和含義是:秦始皇所立刻石的內容都是寫的“皇帝”如何如何,而不是“始皇帝”如何如何,秦二世害怕時間長了,后世的人們會誤以為這個“皇帝”是指后代的某位皇帝,而不知道是秦始皇,所以秦二世要求在原碑的旁邊加上能表明秦始皇身份的信息。柏楊先生明顯沒有注意到《史記》的這段記載,只是根據自己的想象和理解翻譯成“嬴政往年所立石碑,有的未曾刻字,這次補行撰文……”[24]
柏楊先生的書并非專業(yè)書籍,但是由于柏楊先生的白話《資治通鑒》在民間,尤其是在青少年讀者之中,具有較大的、長期的影響,故不可不提醒讀者注意。這些錯誤的產生或許與柏楊先生的文言文水平有關,與他的歷史知識儲備有關,更跟他的作家氣息有關:他喜歡刪改原文,以讓文章看起來更有文采,更好玩,這是史書翻譯的大忌,也是現在的網絡歷史寫手們的通病。倘若有志于了解歷史真相,還是推薦沈志華、張宏儒兩先生主編的《白話資治通鑒》。該書的譯者馬怡、吳樹平、孫家洲、毛佩琦、崔文印等先生都是非常優(yōu)秀的史學工作者,其譯文忠實原著,語言頗為精彩,具有較高的普及價值。
注釋
[1]王化兵:《〈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發(fā)行量突破1000萬冊》,《出版參考》2011年6月上旬刊,第26頁。
[2]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598頁。
[3]柏楊:《范睢漂亮復仇·汗血馬戰(zhàn)爭》,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154頁。
[4]同[2]。
[5]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789頁。
[6]同[5],第1845頁。
[7]同[2],第1954頁。
[8]同[3],第130頁。
[9]同[3],第30頁。
[10]同[3],第132頁。
[11]同[3],第150頁。
[12]周曉瑜:《秦代“隱宮”“隱官”“宮某”考辨》,《文獻》1998年第4期,第67—82頁。
[13]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248頁。
[14]同[3],第124頁。
[15]同[13],第7頁。
[16]同[3],第7頁。
[17]同[13],第272頁。
[18]同[3],第142頁。
[19]同[2],第6頁。
[20]同[2],第8頁。
[21]同[13],第293頁。
[22]同[3],第160頁。
[23]同[2],第267頁。
[24]同[3],第1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