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美育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對學生德、智、體各方面的發(fā)展有著積極的作用。近年來我在語文教學中注重發(fā)掘調動教材和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因素,引導學生欣賞美、表達美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寓美育于文學作品的感知中
視覺、聽覺是審美感知的兩種主要官能。朱光潛說:“美感起于形象直覺?!?/p>
文學作品是作者用來表達思想感情和審美觀點的,語文課的審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語言,我們可以通過對作品語言的剖析,讓學生感知語言的形象美、內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運用朗讀,使學生的審美感知的指向隱含于審美對象的美,激發(fā)起審美主體心理上的喜、怒、哀、樂的情緒反應,讓學生體會到審美的音樂美、語言美、情感美。
文學作品是通過形象來反映生活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對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進行剖析,讓學生感知美。例如 :《飛紅滴翠記黃山 》中通過對黃山 雄奇壯麗的景色的描寫,揭示了黃山的特點,激發(fā)讀者對祖國山河熱愛的感情;認識大自然的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和人類的審美感知在提升景物品格中所起的作用,從而珍惜和愛護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
二、寓美育于審美想象及聯(lián)想中
教學中應盡可能地將課文的審美因素與學生的審美經驗“接軌”。這種“接軌”要求教師在分析課文、闡釋問題以及提問時,恰當地融入學生社會生活和課余生活的內容,啟發(fā)學生進行“勾聯(lián)”“嫁接”和“回憶和聯(lián)系”。
奧地利心理分析學家馬赫曾對聯(lián)想作過這樣精辟的論述:“……在兩種突然同時迸發(fā)的意識內容A和B中,一種內容在出現時,也喚起另一種內容?!边@種聯(lián)想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快感,聯(lián)想的結果是學生的思維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誦李白的不朽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出現在人的腦海里的何止是黃河呢?也許是浩瀚無際的大海,也許是一瀉千里的黃果樹瀑布,也許是滾滾東去的長江……想象在人們頭腦中迭現的是許多波瀾的畫面,使審美的感受更豐富了。
一篇課文中的審美因素很多,教學中宜抓住課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題的,反復出現或突出表現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審美意識焦點的“情結”,誘導學生闡發(fā)、品味。所以要充分利用課本提供的“思考練習”,設置想象、聯(lián)想的階梯。如《白楊禮贊》的課后題:“作者是抓住白楊的哪些特點來寫的……并聯(lián)系寫作實際說說如果不這樣寫,還可以有怎樣的寫法,效果會怎樣?!边@是指導和提示作想象和聯(lián)想操練的,施教者可以根據題目設計出各種有益于想象、聯(lián)想的訓練臺階,使學生得到發(fā)生想象和擴展聯(lián)想的實踐鍛煉。
三、寓美育于審美情感及審美理解中
語文教材是美的載體,每一篇課文都體現著各自不同的美的內容。有的歌詠偉大,有的歌詠平凡;有的歌頌善良,有的歌頌純真;有的鞭笞丑惡,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扯落后,有的鞭撻黑暗……這些豐富多采的語文內容無不寄寓了作者的審美情感。這就要求去啟發(fā)、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內心世界,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讀蘇軾的意境開闊、場面壯觀的《江城子·密州出獵》,要體會這首詞由描寫打獵場景引向抒發(fā)愛國豪情,把打獵習武與保衛(wèi)邊境安全、維護國家統(tǒng)一聯(lián)系起來,體現了作者的愛國情操,反映了作者關心國家的完整統(tǒng)一,反對敵人入侵的強烈愿望。
當然,以上所談的審美感知、想象、情感與理解并不是各自獨立的、涇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聯(lián)系、互相滲透的。美的具體性和美感的情感性,決定在培養(yǎng)審美感受能力的時候,必須調動學生的生活和知識積累去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以豐富審美對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學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義,明確美的情感所蘊含的理性。當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這些心理要素結合起來,并達到自由協(xié)調的狀態(tài)時,一個審美感受、領悟、體驗系統(tǒng),即審美心理結構也就組合而成了。這時愉快的審美體驗也就產生了,在這種狀態(tài)中,不僅學生的認知和審美能力得到發(fā)展,而且學生的人格修養(yǎng)也能得到完善。
在教學實踐中,我深深感到:語文教學的全部過程都貫穿著美育因素,充分調動教學過程中的各種美育因素,其教育效果是極其深遠的。在加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形勢下,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美育更有著特殊意義。讓我們進而探索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新途徑,不斷用美的乳汁去滋潤學生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