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延明
近日,教育部考試中心下發(fā)了《關于2017普通高考考試大綱修訂內容的通知》,發(fā)布了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的修訂內容。就2017年高考語文考綱修訂意見來說,更注重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和綜合性,優(yōu)化考查內容,調整選考模塊,全面考查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
具體來說,主要呈現(xiàn)四大變化:一是能力目標設計學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層次的思維能力,如鑒賞評價能力。二是適度增加閱讀量,考查信息時代和高校人才選拔要求的快速閱讀能力和信息篩選處理能力。三是調整選考模塊。現(xiàn)行考試大綱規(guī)定的兩個選考模塊分別為“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要求考生從兩道選考題中選擇一道作答;修訂后的考試大綱取消選考模塊,將“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均作為必考內容。四是在“古詩文閱讀”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內容。
對于這次考綱修訂的重大變化,人們一時難以把握,難免有些不知所措。為了幫助大家精準把握這些新變化,在備考中有的放矢,避免紕漏,少走彎路,在此謹對這次語文考綱修訂中的重大變化作一粗淺解讀。
全面考查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
語文能力,向來是語文教學的熱點詞匯,同時也是高考語文試題最重要的能力要求。那么,到底什么是語文能力呢?按照一般的說法,包括閱讀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組織語言與表達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基礎知識運用能力和寫作能力。在高考考場上,同學們的口頭交際能力無法考查,但對其余幾個方面的考查一般都會涉及。這些都是“能力”方面的問題,具體體現(xiàn)在考題中就是“考試大綱”中所分解的相關能力要求,這里不再贅述。
那么什么又是人文素養(yǎng)呢?按照趙志宏先生的解讀就是:人文素養(yǎng)的靈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這就是“人文精神”。它追求人生和社會的美好境界,主張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是它的鮮明標志,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歸結為對人本身的關懷。人文精神包括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人文素養(yǎng)是指做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和基本態(tài)度,包括按照社會要求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乃至個人與自然的關系。簡言之,人文素養(yǎng)就是指人們在長期的學習和實踐中,將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huán)境熏陶,使之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yǎng),成為相對穩(wěn)定的內在品格。其核心就是“學會做人”——做一個有良知的人,一個有智慧的人,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這些都是“修養(yǎng)”方面的問題,也就是高考試題還肩負著引導學生如何成為一個有良知、有智慧、有修養(yǎng)的人的責任。
按照這一理解,那么,在高考試題中的體現(xiàn)就是:在命題素材的選擇上既體現(xiàn)出“人文性”(涉及如政治學、經(jīng)濟學、歷史、哲學、文學、法學等社科領域的內容),又兼顧這些內容應該體現(xiàn)出的社會需求與學生自身發(fā)展的“正能量”。從近年來高考試題的選材看,基本體現(xiàn)了這一理念。
什么是“更高層次的思維能力”?“修訂意見”中列舉出“鑒賞評價能力”作為例子?;仡欉^去,在歷年的考題中,涉及“鑒賞評價能力”的試題主要體現(xiàn)在古詩鑒賞、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三個板塊中,如果要增加這一層級能力的考查,除了在這部分試題中增加相應的考題外(比如小說閱讀或傳記閱讀中將人物形象的特點分析概括改為對人物進行評價,在多選題中增加鑒賞評價類的選項等),還有可能在文言文閱讀中增加一些客觀性試題,要求同學們對文本中的人物、行為、業(yè)績等進行簡要的評價等。
延續(xù)整整10年的“選做題”終于在2017年高考考綱中“壽終正寢”,這是本次考綱修訂的最大亮點,也是最大熱點。不少語文界同仁特別是高三教師、所有2017年高考使用全國卷的考生及其家長對此非常關注。既感到“災難降臨”又覺得“無所適從”,這可以理解。不少人認為,既然要修訂,那么《大綱》還是早一點公布好,要不復習備考真得“亂了陣腳”。對于這一點,筆者認為有兩種可能。一是沿用往年的試題長度,只是每篇閱讀文本適當減少篇幅和題量,比如文學類文本閱讀改為3道題目,實用類文本閱讀改為兩道題目,只是增加了閱讀量,而總分值保持不變;如果有調整,可能會是從語言表達題中抽取一部分分數(shù)納入閱讀題中。第二種可能就是將選考改為必考后,只考查一篇文本閱讀,或文學類或實用類,選材的范圍不再僅僅是小說和傳記,而可能將取材范圍擴大到散文、新聞、報告等文體。這種命題思路在江蘇、山東的考題中已經(jīng)做了很好的嘗試,反響也不錯。這也有助于避免中學語文教學特別是高三復習中單純猜題押題的嫌疑,甚至是只復習某一種文體(一般是傳記)的錯誤做法。
為此,筆者建議,在高三復習中,特別是《大綱》和樣題還沒有發(fā)布之前,先復習其他內容,待《考綱》和樣題正式公布后再加大這方面的復習力度?;蛘撸梢韵葘π≌f和傳記重點復習,因為無論怎樣變化,高考命題“穩(wěn)中有變”的原則下這兩種文體的考查概率還是最大的。
關于考題中增加對“古代常見文化常識”的考查在近兩年的考題中已經(jīng)做了相應的嘗試,雖然有些題目實際上沒有多少考查的意義,但2015和2016年高考都在文言文閱讀中單獨命題做了考查,從社會反響來看效果還不錯,因為這是繼承和發(fā)揚我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途徑之一。
當前,不少人對于語文試題分值的調整多有爭議。有人認為語文可能提到180分,作為母語,如果與英語分值相當,有些對不住我們的民族語言。但從試題穩(wěn)定性的角度來說,這種可能暫時不會有,因為2020年前后新的高考方案實行之后,語文的地位和分量自然會增加,所以在過渡期間不會有太大變化。但試題內部的分數(shù)卻有調整的最大可能性,比如加大閱讀類試題的分值,減少語言表達類試題的分數(shù)等。
以上解讀只是一己之見,不妥之處,敬請各位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