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勤光
我國歷來強調(diào)“民以食為天”,所以將“人數(shù)”叫成“人口”,戶籍叫成“戶口”。我國人口為世界之最,要填飽那么多“口”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對“吃”就格外注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許多獨具一格的“吃”的風(fēng)俗。
在我國各個不同的節(jié)日中,都有些獨特的食俗。北方春節(jié)吃餃子,取除夕“更歲交子”之意,南方吃年糕,取“年年高升”的吉利。元宵節(jié)吃“湯圓”,立春吃春卷,清明吃寒食,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臘月初八吃“臘八粥”,所有這些,都有其獨特的民俗意義。
我國各種人生禮儀中,也往往以“吃”來表達情感。孩子降生后,要吃“三朝酒”或“九朝酒”,滿月也要請客吃“生日酒”、紅蛋(熟雞蛋的殼染紅)、長壽面或生日蛋糕,結(jié)婚也要“喝喜酒”,死了人則要吃“喪飯”。在各種祭祀活動中,如祭祖宗、供菩薩,也少不了“吃”。
在各種人際交往中,也離不開一個“吃”字,熟人見面首先問“吃飯了沒有”。朋友、老鄉(xiāng)、同事碰到一起,往往是請客吃飯。認識某人可以用“在一張桌上吃過飯”來顯示兩人交往關(guān)系不庸俗,而含有兩個人交情很深,來往密切的意思。連人也給分成“熟人”“生人”兩類,熟人面前就“好開口”,可以“吃得開”,要是“生人”,他就“不吃你那一套”。
上述這種以“吃”來表達思想感情和象征客觀事物的語言可以說是不勝枚舉。當兵叫做“吃糧”。僧尼叫做“吃齋”,改革要打破“鐵飯碗”。只要不怕“吃苦”“吃虧”,才能“吃得開”。對方軟硬“不吃”,你就會“吃力不討好”。假如你認為“不吃白不吃,不拿白不拿,”到時你才是“吃了茶,粘了牙;吃了酒,粘了手”。因此,“吃不準”的事你不能干,不然,就會“吃不了,兜著走?!?/p>
“吃”甚至與國家政治有關(guān)。早在幾千年前,我國最早的食具之一的鼎就是既當食具,又當刑具。古人有感于治理天下和烹調(diào)食物有相通之處。把統(tǒng)治國家叫做“調(diào)和鼎鼐”,《老子》說:“治大國者如烹小鮮?!辈粌H如此,一些重要的政治、軍事活動也往往與飲食有關(guān),如“鴻門宴”“曹操煮酒論英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