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風起天末,容易讓人泛起“江湖廖落爾安歸”之感。尤其是行將結(jié)束這一年,空氣里隱約能嗅到不安氣息。抑郁這條黑狗頻頻越過現(xiàn)代人的精神柵欄,焦慮如陽光下的灰塵般肆虐,年底又有“空心病”一說,現(xiàn)代病何其多矣。
病灶何在?生理原因當然有,討論也見多;但社會、文化原因,卻少人提及。人們囿于互聯(lián)網(wǎng)村寨,陷于日用不自知,在物質(zhì)和技術(shù)的支配下,對精神生活多是葉公好龍,欲望與自我日益膨脹,難以安放,不安與虛無之感,自然如期而至。學者孫周興今年就撰文表憂思:技術(shù)時代日益成為虛擬時代,虛擬化而致虛無,虛無使人自由,而以虛無為根的自由讓人無法擔當。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與遠方?!边@句流行語背后蘊含的,恰好是現(xiàn)代生活的虛無:鳶飛魚躍,與天地參,本是生活應(yīng)有之義,喪失精神追求后,眼前的生活就只剩下茍且了。如王陽明所說,“若茫茫當當度日,譬如一塊死肉,打也不知痛癢,恐終不濟事?!?/p>
翻閱今年魅力人物的文章,我們可以看到如此共識:浮華而淺薄的現(xiàn)代社會里,作為個人,必須去審視、慎思,必須有厚實的精神生活,有“游于藝”的精神追求,同時真切篤行之,方可擺脫巨大的時代慣性。
這樣的思與行,不禁讓人想起王陽明所理解的“知行合一”,以及更進一步的工夫:致良知。
常人以為,知與行是兩碼事,你有不善之念,但沒有行動,就算不上大錯。陽明反對這樣的說法,他所提的知行合一,就是想強調(diào),只要你有了那個念頭,你就是行了。如果無行動,那是因為無知。所以需要“致知”。
“致知”就是要此心不為私欲所障礙,讓心之良知沒有受到任何遮蔽。格物與致知,在這里不是對立的,而是統(tǒng)一的。通俗一點說,這是關(guān)乎一個人的修養(yǎng)問題,就是要回到人的本初,從人本身的良知良能的自覺出發(fā)去做事、去面對這個世界?!半S時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p>
這并不是簡易的把戲和空疏的說教,如陽明所說:“時時刻刻,須是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方能聽吾說話,句句得力?!北澈笫怯幸环錾胨赖慕?jīng)歷和洗伐克治的苦工夫,比如“立誠”,比如“謹獨”。
這些道理和詞匯,平實而不機巧,看似老生常談,真要做到卻需要大智慧大工夫,如顧涇陽所說的用功門路:“上不從玄妙門討入路,下不從方便門討出路?!痹谔摕o為根的年代里,這頗有些格格不入,輕松、自在、接地氣才是顯著的時代特征,但這與輕薄、狂妄和反智,往往只是一墻之隔。只靠一點小聰明,終會被洪流淹沒而不自知,與虎謀皮最終自食其果。
周作人給魯迅的絕交信里寫道:“大家都是可憐的人間”,固能讓人心有戚戚,但王爾德抬起頭來了,他說,“仍有人仰望星空?!蔽覀兊镊攘θ宋铮龘P的就是這些人,他們在自己身上克服了茍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