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自從生活和微信緊緊綁在一起,我們也自嘲地編出些笑話來。這個你一定聽過:你家孩子是我在朋友圈看著長大的。對于年輕的父母,“曬娃”似乎成為新媒體分享的標配內(nèi)容之一,其中不少人擅以九宮格模式發(fā)布一些在別人看來沒什么不同的表情。
類似的玩笑現(xiàn)在又多了一個—你家孩子是在shoppingmall里長大的嗎?
在這期封面故事里,我的確讀到了這樣的成長案例:嬉嬉7個月開始在購物中心里的嬰兒游泳中心學習游泳,一歲后在商場里的早教班定期上課,再大些,父母為她在另一座mall里選了一家舞蹈培訓機構。這個4歲女孩上舞蹈課的旁邊還有適合男孩的武術班和棋類課程。更多的活動和課程把孩子和家長拴在商場。當然,服裝店、玩具店和各式餐飲同樣不可或缺。我們的記者張瑩這樣寫道:嗅覺靈敏的商業(yè)體都試圖將自己變成一個包羅萬象的萬花筒,在滿足兒童和家長所有需求的同時,向他們販售各種城市中產(chǎn)的生活方式樣板。
從精致有趣的室內(nèi)游樂場、具備貴族傳統(tǒng)的馬術,到講求自由創(chuàng)意的繪畫,以及強調(diào)表達與領導力的兒童MBA,新奇的課外班已超出普通的才藝概念,中國新興城市中產(chǎn)階層對高品質(zhì)生活的訴求集中體現(xiàn)在關于孩子的消費上。
不過,就像我們周圍很多事情一樣,這種訴求并非單純發(fā)自內(nèi)心,shoppingmall的經(jīng)營者在此擔負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電商的崛起已經(jīng)威脅到實體店的生存。如何增加實體門店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幾乎是所有實體店都要面對的難題。在一塵不染,甚至混雜著香氣的寬敞而密閉的空間里,一座座新建的電影院,不斷翻新的餐飲店,還有那些擺放著誘人小玩意的雜貨鋪,都是商家為了留住你的腳步而精心營造的體驗。兒童業(yè)態(tài)則被視為“吸引客流”的最新元素。
如今的shoppingmall脫胎于19世紀盛行于歐洲的“拱廊街”,德國人瓦爾特·本雅明在《拱廊街計劃》中洞察到拱廊街所預示的空間意義的巨變:兩邊排列著華麗的店鋪,大理石鋪地,其上以玻璃拱頂連為一體。光投射下來,拱廊變成了一個帶有夢幻色彩的微型世界。身在其中,再也沒有純粹的閑逛,豐富的商品使步行和逗留成為消費的前奏。這正是購物中心的雛形。
這個空間仍在不斷精進。如今,它為兒童設計了足夠豐富的游樂及場所,也為家長提供了休憩消費的選擇。與此同時,你會發(fā)現(xiàn)那個熟悉的“童年”不見了:在樹下捉昆蟲,在院子里打鬧,或者漫無目的地在田間亂跑。
也許,童年的消逝已經(jīng)持續(xù)了相當長的時間。在文藝復興之前,兒童與成人之間不存在明確的界限。但隨著成人掌握了文字和知識,兒童被認為需要系統(tǒng)學習才能進入成人社會。童年的概念就這樣誕生,聽起來不過是成年之前的一段短暫休憩,你多少能理解年輕父母在購物中心里為孩子尋找學習機會的急迫—我們自己可能就是這樣的父母。
霧霾、寒冷、酷熱、大城市不便的交通……父母們有種種理由取消戶外活動計劃,而把自己和孩子留在商場里。不過,我相信在他們心里,依然記得那個消逝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