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昕
摘 要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越來越納入素質教育的關鍵部分,當今社會的經濟高速發(fā)展,中學的智力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受到社會多方面因素以及家長教養(yǎng)方式的轉變導致現(xiàn)階段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存在很多問題,尤其是處于城鄉(xiāng)結合部分的鄉(xiāng)鎮(zhèn)農村學校的學生,多為打工留守子弟缺少父母的關愛和培養(yǎng),因此他們的心理問題尤為值得關注??赏ㄟ^各種途徑來加強農村學生心理健康,盡快讓他們適應未來社會的高節(jié)奏,高效率,高壓力,高競爭的生活模式。
關鍵詞 城郊 中學生 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4-0064-02
一、江西中學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1.嫉妒心理:在競爭和比較中產生的不良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重點班級的學生尤為明顯。
2.猜疑心理:表現(xiàn)是遇事多疑、疑心太重。這類同學情緒不穩(wěn)定,缺乏自尊、自信等。
3.對立心理:老師和同學、家長和子女處于敵對狀態(tài),表現(xiàn)為情緒上的反感和行為上的疏遠。缺乏積極主動性,缺乏自信,做事瞻前顧后,擔心會失敗。對立心理在江西中學的普通中學生中普遍存在。
4.孤僻心理:主要表現(xiàn)是沉默寡言、自私自利,內心產生壓抑、苦悶,喜歡獨處,不愿與他人接觸,別人與其主動交往卻拒絕。
5.厭學心理:主要表現(xiàn)在有些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但又缺乏認真學習的決心和毅力;他們深感前途渺茫,精神萎靡不振。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愿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xiàn)厭學情緒。
二、影響農村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環(huán)境因素:當前江西鎮(zhèn)農村獨生子女普遍存在著自我中心的傾向,從小缺乏與他人的交流,缺乏人際交往的技巧。隨著獨生子女增多,家長對獨生子女過分溺愛,學生經常以自我為中心,依賴性比較強,加上交往能力差,缺乏責任感,由于家庭成員關系緊張,家庭破裂,離婚率的上升,單親家庭越來越多,缺乏父母的理解與關懷,容易造成學生憂郁、孤僻、情緒不穩(wěn)定等不良心理,難以與他人正常交往。
2.社會環(huán)境負面因素:當前社會治安問題、失業(yè)問題、極端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道德失范等不良現(xiàn)象,網絡不良因素的影響,中學生辨別是非能力的缺失,不僅使涉世不深的中學生對社會現(xiàn)實產生懷疑、不滿和不安全感,而且對中學生的心理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3.學校教育管理因素:城鄉(xiāng)結合部學校教學條件較差,沒有過多的多媒體教室和外來的資源,交通不便,不能長期與外面的學校進行溝通。學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特別對農村中學生的關心不夠,課余生活單調。
三、解決農村學校學生心理問題的策略
(一)認清學生的心理特征
1.心理品質發(fā)展不平衡,中學生自尊心很強,但自制力等意志和毅力相對較弱,情緒和情感的發(fā)展不平衡,情緒變化急劇而強烈,常常動蕩不定。
2.人際關系不協(xié)調,中學生需要友誼,把友誼看成是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中學生自尊心很強,感情豐富且起伏性大,不少人往往不能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易產生人際關系的緊張而帶來心理不平衡。
3.中學生自我意識增強,思維活躍,尤其處在信息時代,大量的信息以多種途徑源源不斷地提供給中學生,但由于中學生認識能力跟不上,就可能成為一種社會因素,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有害的影響。
4.學習負擔過重,造成壓力過大,尤其是學習成績較差的同學,難達到家長和老師的要求,往往造成父母與子女,師生之間關系的緊張,他們因受不了過重壓力而表現(xiàn)出抵抗情緒。
(二)培訓教師,尤其是班主任
班主任與學生接觸的時間比較長久從感情上容易得到學生的信任,學生也愿意聽班主任的教育,通過舉辦中學生心理問題主題班會,交流有效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戰(zhàn)勝心理危機,提高心理素質的體會,主題立足于學生中存在的典型突出的心理問題,讓學生開展充分討論,暢談自己的體驗、感受。
(三)加強農村中學生心理咨詢,建立學生心理檔案
設立心理咨詢室,進行心理咨詢與治療。心理教師通過講座、黑板報、墻報宣傳等手段予以答復、解決,宣傳時隱去具體的事例,避免學生猜到是誰寫的咨詢信件。通過心理咨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城鄉(xiāng)結合部的農村學校的學生心理健康更需要得到重視和關心。通過各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能力、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中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使他們很快適應未來社會的快節(jié)奏、高競爭、高壓力的生活,使他們學會生存,懂得與人分享和交流,把學生培養(yǎng)成人格完善、適應社會,勇于創(chuàng)新的一代新人。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