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芳
陶行知先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笨墒牵覀儸F在的教育現象是,學生口頭上所說的并不是他們所想的。在課堂上說的是一套,日常生活中做的又是另一套,總是言不由衷。教師如果聽任這種現象發(fā)展,就不能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長此以往,還會使學生形成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惡劣品質,不利于孩子的發(fā)展。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并在教育實踐中研究解決。
一、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學生不說真話
1.教師思想觀念的落后。
最近在網上看到了一篇帖子,說一位80后網友從當年的作文簿里,總結出當年屢試不爽的十多條固定句式:如“今天在馬路邊撿到1毛錢,交給了警察叔叔……叔叔表揚了我,樂得我一蹦三尺高”;“那一刻,我毅然舉起心愛的小豬存錢罐,砸了,把所有硬幣都捐給災區(qū)小朋友”……帖子一亮相,吸引眾多網友跟帖,“流行金句”經歷了70后、80后,甚至00后,都沒有改變,孩子們不說真話,挑套話當經典,這引起了老師們的深思。
2.迎合老師,害怕異化。
《教育時報》曾登載:老師讓學生寫一篇看圖作文,一個學生很快就寫好了,作業(yè)返回來時,發(fā)現老師給判了一個大大的“X”,這個學生不知道是為什么。聽了老師的講評后恍然大悟,原來老師的本意是讓學生寫雨中同學讓傘的好人好事,而該學生卻寫成了兩個同學雨中打架的事。此后,這個學生再寫作文時,都要揣摩老師的意圖去寫了。如此培養(yǎng),學生哪能有自己的思維呢?與知識的容器有什么區(qū)別呢?
3.教材體系的不完善。
在現行的語文教材里,主題大多是宣揚崇高的、美好的、光明的,而忽略了社會的豐富性、多元性與復雜性,以及它們對學生的影響。這樣的編排,必將與學生認知中的世界產生很大的矛盾,再加上我們與教材的闡釋高度一致,所以,學生的作文也就只剩下說謊這條路了。
二、怎樣做就能夠讓學生打破陳舊習慣的束縛
1.引導學生善說真話,打破常規(guī)思維習慣。
思維定勢具有強大的慣性。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思維定勢的積極作用,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正遷移;但是我們也必須知道,從個人的內在因素看,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一個重要障礙就是習慣從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無意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問題,思考常常受習慣性思維的束縛。因此,我們要努力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幫助學生沖破狹隘的老框框,開闊視野,在形成求異思維過程中學習知識。
前不久很榮幸地聽了田玉老師的幾節(jié)課,感受頗深,其中令我最難忘的是作文課《橘子》中的一個場景。當田玉老師給每個學生發(fā)上一個橘子,讓他們通過觀察后寫一篇短文時。很多同學把橘子隨手放在桌角,根本沒看一眼,甚至有些早已把橘子藏入抽屜,可他們依然能寫上了這樣一些話,“放入嘴巴一嘗,甜絲絲的”,“剝開一看,果肉像幾個兄弟似的圍坐一圈”等,可是田玉老師看到這樣一些美文時,卻給出了這樣的評價:“文章寫得很不錯,但你寫的是以前你吃過的橘子,而不是田玉老師給的這個”,學生聽完滿臉茫然,不知問題所在。是啊,這樣的類似的作文他們已經寫過太多,早已形成思維定勢,如今閉上眼睛都能寫出來,何須觀察呢。
2.注重教師個人言行,避免權威思維影響。
其實每個老師都知道在課堂鼓勵學生說真話,可問題在于,好學生就是按章辦事的,而那些有創(chuàng)意的,則經常被老師很不自覺的規(guī)范化了。田玉老師給我們談到他聽過他們學校一個老師上過這樣一堂作文課:這位老師先準備了這樣一個場景片段,大概是這樣的,一個孩子早上起來發(fā)現自己起晚了,眼看著就要遲到,于是匆匆往學校趕,結果半路上不小心踩到一塊香蕉皮,重重地摔了一跤,好不容易忍著疼痛跑到學校,結果還是遲到,又被老師批評了一次,放學剛進家門,就看到桌上放著一根香蕉,然后讓學生寫一篇作文。幾分鐘后,班級氛圍活躍,有的學生寫道:“……回家又看到一根香蕉,他好像在嘲笑我似的……”,有的寫道:“……我恨不得一口把它吃掉……”,教師都給予了表揚,當一個學生這樣寫時:“……我剛進門就看到一個香蕉躺在桌上,它好像在對我笑呢,頓時我的心里舒坦了許多……”,這位老師這樣表揚道:“你這是個思想健康的孩子!”無疑,這位老師的這樣評價是不經意說出來的,沒有經過太多的思考,可就是這樣的不自覺,勢必把學生已經調動出來的積極性扼殺掉,以至于學生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3.發(fā)揚教學民主,允許學生發(fā)表不同看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輕松和諧的環(huán)境里,思維表現的最為活躍,相反在壓抑的環(huán)境里,在緊張的課堂教學氣氛中,是很難產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
學生對老師,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種本能的戒備心理,他們往往謹小慎微,深怕觸犯了老師的尊嚴,沒有按老師設計的思路去走去說,在回答老師的提問時也顯得很緊張,很壓抑,這樣的情緒也影響了學生的思維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有個老師在講解《魯濱孫漂流記》這篇課文時,課文的導入用了一張幻燈片,那上面是人類攀登珠穆朗瑪峰的畫面,那個老師的本意是想讓學生說出面對困難要積極樂觀的應對,要有戰(zhàn)勝困難的決心。誰知道有些同學實話實說談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不再繼續(xù)攀登,而是原路返回。這樣的回答雖然讓老師有些意外,但他沒有阻止學生的說法,而是繼續(xù)引入他的新課文,這個老師說:“面對困難固然要有信心去戰(zhàn)勝困難,但有時候面對困難我們試著換過一種方法處理,知難而退,或許也能重見一片天空?!边@位老師的做法令我非常贊賞。
所以,語文教學要不拘泥于教案設計,要放飛孩子的心靈,讓他們大膽的想說,并且說出自己的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