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12月24日文章,原題:全球經濟的愿望與現實 英國脫歐后,歐盟自顧不暇。與此同時,美國候任總統(tǒng)特朗普也是顧自己,主要聚焦美國國內,而非對世界經濟做貢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今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近40%且無外債。相比之下,美國外債高企,而貢獻僅0.3%,歐盟貢獻只有0.2%。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是發(fā)達國家總和的50多倍。中國的絕對增長值(6.7%)是美國的將近兩倍,美國第三季度增長3.5%——已是過去兩年的最高紀錄。
但認為中國增長低于6%就會陷入危機的看法依然流行。為什么美國不會這樣,美國增長率還不到中國的一半?
可以肯定的是,若中國不再增長,世界會深陷衰退。而若美國停止增長,世界還容易對付得過去,全球經濟仍將增長2.8%。缺少了中國的增長,全球經濟將僅增長1.9%。況且,該計算還沒考慮中國對其他國家,包括美國、印度、德國或整個非洲的間接影響。
德國增長多虧了中國。2016年11月是德國汽車企業(yè)在華最好的月份之一。據統(tǒng)計,當月汽車銷量為294萬輛,同比增長逾16.6%。在中國,以前單月汽車銷量從未達到如此之多。今年前11個月,(中國市場汽車)總銷量為2490萬輛,遠超2015年全年。其中相當部分出自德國車企。沒有中國,德國汽車業(yè)就等于失去最大市場,中國市場對德國經濟的貢獻達20%。對德國大眾工廠員工的錢袋子或40%產品對華出口的德中小企業(yè)來說,中國經濟低迷會有多大影響?保守的估計是,算上從其他國家的進口,中國對全球增長率的貢獻將再添0.5個百分點。
即將上任的特朗普若想改變中美關系的基礎,就應注意上述這些事實。北京的回旋空間要比華盛頓的大得多。另外,現如今,中國民眾對其領導人的耐心也比美國選民大得多。▲
(作者弗蘭克·澤林,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