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下面將2016年全國卷Ⅲ的相關(guān)題目稍作改編(本為4個選項,本文增加兩個選項),以此為例,來說說幾種常見的錯誤類型。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進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編修,尋兼司經(jīng)局校書。與修《大明會典》成,遷左中允。武宗立,以東宮恩,進左諭德,充講官,纂修《孝宗實錄》。時詞臣不附劉瑾,瑾惡之。謂《會典》成于劉健等,多所糜費,鐫與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實錄》成,進左中允,再遷翰林學士,歷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費宏為禮部尚書。禮部事視他部為簡,自珪數(shù)有執(zhí)爭,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稱“大慶法王”。番僧乞田百頃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稱大慶法王與圣旨并。珪佯不知,執(zhí)奏:“孰為大慶法王?敢與至尊并書,大不敬?!痹t勿問,田亦竟止。珪居閑類木訥者。及當大事,毅然執(zhí)持,人不能奪,卒以此忤權(quán)幸去。教坊司臧賢請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請改鑄方印。珪格不行。賢日夜騰謗于諸閹間,冀去珪。御史張羽奏云南災。珪因極言四方災變可畏。八年五月,復奏四月災,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災變六十九事。今自去秋來,地震天鳴,雹降星殞,龍虎出見,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與焉,災未有若是甚者。”極陳時弊十事,語多斥權(quán)幸,權(quán)幸益深嫉之。會戶部尚書孫交亦以守正見忤,遂矯旨令二人致仕。兩京言官交章請留,不聽。珪歸三年,御史盧雍稱珪在位有古大臣風,家無儲蓄,日給為累,乞頒月廩、歲隸,以示優(yōu)禮。又謂珪剛直忠讜,當起用。吏部請如雍言,不報。而珪適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錄先朝守正大臣,追贈太子少保,謚文毅。
(節(jié)選自《明史·傅珪傳》)
題目 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傅珪進入仕途,參與纂修文獻。弘治年間,他兼任司經(jīng)局校書,參與編修《大明會典》得以升職;武宗繼位,他又因修撰《孝宗實錄》進位左諭德。
B.傅珪清高自守,不附閹黨。他參與修撰《孝宗實錄》時,因為沒有攀附劉瑾,遭劉瑾嫉恨,被劉瑾以多所糜費的借口降官為修撰。
C.傅珪任職禮部,勸諫講究策略。他擔任禮部尚書時,由于屢有爭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頃,他并不知道皇上自稱大慶法王,所以沒有理會給地的事。
D.傅珪堅持原則,遭到小人誣蔑。每遇大事,他都能堅持己見,不肯隨意改易,因而觸怒小人;教坊司臧賢和一些宦官經(jīng)常肆意誹謗他,希望能讓他離職。
E.傅珪正直敢言,力陳時弊。他極力論說災變的可怕,奏陳當時社會弊端的十件事;后因得罪權(quán)貴被迫退休,雖有言官請留,他仍堅持離職。
F.傅珪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評。御史盧雍稱贊他在位時有古代大臣風范,歸鄉(xiāng)后家無積蓄,艱難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為先朝守正大臣,追謚為文毅。
解析 高考人物傳記一般是以“一人多事”型為主,結(jié)構(gòu)一般可以概括為:人物簡歷—性格特點—事件①②③—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即開篇介紹傳主的姓名字號、祖籍家境、學業(yè)名聲、特殊才能,正文以時間為線索、以性格品行為核心、以官職為標志、以事跡片段為載體講述傳主的生平。本文從傅珪的簡歷入手,通過不附閹黨、巧計勸諫、力陳時弊等事件突出他守正不阿的形象。
經(jīng)過認真閱讀比對,我們發(fā)現(xiàn)與原文內(nèi)容一致的正確選項是F項,其他幾個選項都存在不同的錯誤,下面我們一一解析。
A項的錯誤是時序錯位?!拔渥诶^位,他又因修撰《孝宗實錄》進位左諭德”錯誤,原文說“武宗立,以東宮恩,進左諭德,充講官,纂修《孝宗實錄》”,由此可知,傅珪是先進位左諭德,再修撰《孝宗實錄》的。這種命題在概括傳記人物的典型事件時,常將時間順序故意顛倒,從而造成敘述混亂的錯誤類型,就是時序錯位。
B項的錯誤是無中生有。“他參與修撰《孝宗實錄》時,因為沒有攀附劉瑾,遭劉瑾嫉恨,被劉瑾以多所糜費的借口降官為修撰”錯誤,由原文“時詞臣不附劉瑾,瑾惡之。謂《會典》成于劉健等,多所糜費,鐫與修者官,降珪修撰”可知,劉瑾針對的主要目標并不是傅珪,而是劉健等人。這種原文中并未說到某人或事或某觀點,而選項卻脫離原文毫無根據(jù)的生出一個人物、一個事件或一個觀點的錯誤類型,就是無中生有。
C項的錯誤是詞義曲解。“他并不知道皇上自稱大慶法王,所以沒有理會給地的事”錯誤,原文“番僧乞田百頃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稱大慶法王與圣旨并。珪佯不知”中的“佯”字,其意思是 “假裝”,由此可知,傅珪不是“并不知道”,而是假裝不知道。這種選項在對原文的有關(guān)內(nèi)容進行轉(zhuǎn)述時,故意曲解個別字詞的含義,造成一字、一詞之差而使整個句意產(chǎn)生偏差的錯誤類型,就是詞義曲解。
D項的錯誤是范圍失當。“教坊司臧賢和一些宦官經(jīng)常肆意誹謗他”錯誤,由原文“賢日夜騰謗于諸閹間,冀去珪”可知,是臧賢經(jīng)常在宦官中肆意誹謗傅珪,這里明顯是擴大了范圍。這種將原文對某一個方面的判斷擴大成對整體的判斷,故意擴大判斷對象的范圍,夸大其辭,以偏概全,或?qū)赡馨l(fā)生的情況說成一定會發(fā)生的錯誤類型,就是范圍失當。
E項的錯誤是對象混淆?!八詧猿蛛x職”錯誤,文中“兩京言官交章請留,不聽”的意思是兩京的言官上奏請求皇帝留下傅珪,但皇帝不答應。這里“不聽”的主語是皇帝,而不是傅珪,弄錯了對象。這種將原文中有關(guān)某個人的事說成是有關(guān)另一個人的事,東拉西扯,張冠李戴,混亂不清的錯誤類型,就是對象混淆。
由上面的例文與解析可以看出,文意分析題其實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只要熟練掌握“讀原文、定區(qū)間、比信息”的方法,借助設誤規(guī)律,就能夠去偽存真,找出我們需要的答案。最后以一段口訣做結(jié),希望能對同學們的復習備考有所幫助。
細讀文本一兩遍,人時地事是重點,官職變化做主線,典型事例在后面。性格品行廉直賢,事例分析是關(guān)鍵,設誤規(guī)律有主見,比對信息定區(qū)間,一字一句慢慢念,辨別真?zhèn)未鸢脯F(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