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智
摘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好比登山,我們要做到真實、樸實和扎實,我們要積極啟迪學生,使他們扎實、有效、讀通課文并進行雙基學習,同時整體感知課文,在引導學生讀準、讀通和讀順課文的基礎上,幫助小學生理清課文脈絡,為精讀感悟做好充分準備。為了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無限精彩,我們必須要扎扎實實做好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落實積累、拓展延伸等工作。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拓展延伸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好比登山,我們要做到真實、樸實和扎實,我們要積極啟迪學生,使他們扎實、有效、讀通課文并進行雙基學習,同時整體感知課文,在引導學生讀準、讀通和讀順課文的基礎上,幫助小學生理清課文脈絡,為精讀感悟做好充分準備。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小學生閱讀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钡谝徽n時學生剛剛接觸新課文,能否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吸引學生主動學習,能否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讓學生投入,至關重要。為此,課始一定要努力創(chuàng)設情境,根據文本特點采用不同地方法導入新課,或故事簡述或激情敘說或資料巧現,讓學生在教師激情的話語中,在生動的畫面中,在動人的音樂中,在恰當的材料中走進文本,拉開課文學習的序幕。
二、圍繞課題,引領學生讀文
引導學生感知課文大意,切莫忽略了文題的作用。文章題目就像人的眼睛一樣,是心靈的窗戶,是學生展開閱讀學習突破口。例如:閱讀《那棵高山榕》一文,文章以事物的名稱為題,提示文章內容,同時也表達了對那棵有特殊意義的高山榕的敬仰,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多角度地品讀好課題,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再由課題質疑,“高山榕是什么樣的樹?誰栽的?那棵高山榕有什么含義?”帶著這些問題去讀學生會比較有興趣,能自己在課文中找到答案,學生有成就感,那閱讀的興趣會高一些,接著再相機引導學生讀通一些難讀的句子,把課文讀通順?!皶蛔x通不開講”,說的就是語文教學首先要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而“讀通”是第一課時的重點,應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來朗讀課文,讓他們更多地接觸語言材料,整體感知文本內容。在初讀時,引導學生在讀中動筆,劃出生字的新詞、難讀句段,并在難點處回讀、反復讀、示范讀等,以期達到正確、流利、扎實、有效。我把初讀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第一階段,解決生字詞讀音障礙;第二階段,讀通讀順難讀句,老師引導交流,并在難點處進行指導讀,示范讀,讀學生回讀、反復讀,以達到正確、流利的初讀效果;第三階段,在指名學生分節(jié)讀課文的基礎上,又進行全文賽讀,使讀書的過程既是學生讀熟課文的過程,又是提高朗讀能力和提高讀書情趣的過程。
三、抓住字詞,落實學生積累
學習生字新詞,落實識字任務,我總是拿出一定的時間,把識字教學抓細抓實。根據不同的生字新詞進行有重點、有取舍地巧妙教學,把字、詞教學穿插進去,要求學生讀課后生字、詞語,盡量給生字組詞,選幾個詞語寫話,我們也把這一環(huán)節(jié)總結為“集思廣益,各顯神通”。用這樣的宗旨要求學生既可以讓他們在語境中識字,又可以增加他們的詞匯量。在學生熟讀生字的基礎上,看看有沒有自己寫起來最拿手的,找出來指導大家寫,這一要求大大提高了學生練字的熱情和寫字的水平。有的學生在指導大家寫字的時候,連寫字習慣也一并指導了;學生用詞寫話時,往往能結合課文適當創(chuàng)新,既然理解了文章,我們干嘛還要越俎代庖呢?這不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最好體現嗎?讓學生在輕松、活潑、有趣的氛圍中識字學詞,感受語言,積累語言,培養(yǎng)語感,扎實有效地完成識字教學目標。
四、注重預習,引導學生解惑
不管是哪個年級,我們都應當讓學生養(yǎng)成預習的學習習慣,學生預習得好,第一課時教學也就成功了一半。在預習中學生會有一些疑難,例如閱讀《那棵高山榕》一文時,孩子們在預習的時候發(fā)現一些詞語很難理解“心儀、偉岸”,文中有些句子一語雙關,學生也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引導學生帶著問題一邊讀課文,一邊在課文中找答案。
五、把握重點,教會學生感悟
有些教師認為,第一課時教學不能對課文進行精讀感悟。其實不然,我認為可以適當地進行精讀感悟,只要能抓住課文的重點,找到能統(tǒng)領課文的關鍵問題,讓學生去感悟,為下一課做好鋪墊工作。
六、拓展延伸,留給學生懸念
“余音繞梁,蕩氣回腸”,例如閱讀《長江之歌》一文,初讀后學生充分感受了長江的風采,課結束時拋下話題“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的長江有哪些母親情懷呢?我們下節(jié)課來討論?!边@既給學生無限的遐想,又給學生更多的藝術享受。語文第一課時在結束時,設置疑問,拋下話題,啟發(fā)思考,留下懸念,以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以此來引起學生細讀的欲望,為第二課題的學習打下基礎,蓄足氣勢。達到“課雖下,味還有,趣仍濃,思無限”的藝術效果。
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功”,挖掘教材“深”,教學方法就會“活”,講課就會“精”,傳授知識就能“準”,教學效果才能“高”,才有可能在授課過程達到一種左右逢源、駕馭自如的境界,作為語文老師應有明確的課時觀,把第一課時這塊“責任田”種好,讓學生學有所獲,只要我們駐足在這里“山腳”——第一課時,我們同樣可以領略到無限的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