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越俊
一、徽標的含義與高考考查方向
徽標,也叫徽記、標志、標識,是一種由圖形組合或由圖形和文字組合而成的記號,作為某一類事物的表征。其起源很早,源于人類社會早期的氏族圖騰。在當代,更是深入社會的各個角落。我們每天都要接觸到大量的徽標,如學校?;?、電視臺臺標、網站Logo、商品商標等等。這些徽標通?!皥D”簡意賅,形象高度凝練的同時,又蘊含豐富的寓意。
在近十年的高考語文試卷中,出現了以下徽標相關試題,見下頁表1。
由表1不難發(fā)現,其題型絕大多數為主觀題,大部分要求考生答出所給徽標的構圖要素和寓意。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徽標構形寓意題?!皩懗鰳媹D要素”側重考查觀察與表達能力,“說明寓意”側重考查想象與思維能力。
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的新課標全國卷,從2013年開始,一直喜歡選用圖文轉換類的題目。“圖文轉換”是我們的慣用說法,在高考考試大綱中并沒有直接的對應考點。但它能夠全面考查考生語文學科的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和探究的能力,同時也是對考生跨學科綜合能力的考查。其中,2013年和2015年考查徽標,2014年和2016年考查流程圖。由以上時間間隔的規(guī)律,我們有理由推斷,雖然高考大綱有所調整,但2017年全國卷仍有很大幾率考查徽標構形寓意題。因此在2017屆高考復習中,有必要將徽標構形寓意題作為圖文轉換專題復習的要點。
同時,全國卷考過的5個徽標中,3個是環(huán)保主題,1個是和平主題,還有1個是節(jié)會主題。因此,以全國卷為基礎,參考地方卷,我們選擇備考徽標類型時可以將重點放在環(huán)保、節(jié)會、公益事業(yè)及政府服務等主題上。
二、解題前的預備知識
從近幾年的高考真題與各地模擬試題來看,一般徽標試題中需要考生解讀的構圖要素,主要分為三類:具象圖形、象征圖形和文字形變。其中,具象圖形很容易識別。比如某西瓜博覽會的會徽主體圖形就是由一個完整西瓜和一角切下的西瓜構成。我們應當重點關注象征圖形和文字形變。
徽標試題中出現的象征圖形,大部分為中華文化常見的象征物,如龍鳳、長城、花卉等等。還有部分為歐美文化中的常見象征物,如鴿子、盾牌、鷹隼等等?;旧喜粫霈F我們不夠熟悉的其他文明中的象征物。因此,只要我們用心去感知、積累,回答此類題目的難度并不大。從歷年高考對該題的考查看,此題型是要讓80%的學生拿到80%以上的分數。因此,在分分必爭的考場上,我們應力爭此題不失分。拿分的基礎就在于我們日常的積累。保持對日常生活的好奇心,生活中遇到各種徽標時要多問幾個:為什么設計者會設計成這樣?為什么選擇這些構圖要素?這幾個構圖要素有什么含意?
從命題的角度看,此類試題所給徽標都是寓意鮮明,指向清晰的。每一種象征型的構圖要素,都對應一些特定的含意。這就如同我們閱讀古代詩詞時遇到的意象,每一種意象都有特定的情感指向。下邊列舉一些考題中常見的構圖要素及其對應的象征義,見表2。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很多徽標里,設計者并不使用象征物的整體,而只是使用具有代表性的局部,如龍頭、鳳首等。
在文字形變方面,可以是漢字形變、數字形變或者字母形變。改革開放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國內徽標設計的潮流是設計簡約化的英文字母型徽標,好像唯此方能顯出機構品牌的國際化。最近十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地位的提高,國內設計者的民族自信心明顯上升,因此,在徽標設計風格多樣化的過程中,漢字形變類的設計也越來越常見,從近兩年的高考模擬題中可以發(fā)現這一端倪。因為漢字形變徽標同語文學科聯系性更為緊密,命題人也更愿意選取這一類型的徽標,例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圖1,“京”字形變)、2010年上海世博會會徽(圖2,“世”字形變)、第十三屆全國冬季運動會會徽(圖3,“冬”字形變)等。
在標志釋義時,圖1的形式被稱為傳統篆刻,圖2被稱為傳統漢字書法,圖3被稱為書法筆觸。凡是筆畫線條尾部呈枯散缺墨狀的,一般都稱之為書法筆觸。這也是目前經常使用的一種徽標詮釋手法。
數字形變的數字可能是阿拉伯數字(如圖2中的“2010”、圖3中的“13”),也可能是漢字數字或者羅馬數字(如1990年北京亞運會會徽用形變的羅馬數字Ⅺ表示11)。字母形變中的字母,出題人大多選擇帶漢語拼音或漢語拼音首字母的徽標,而較少選擇帶英文字母的徽標。
我們知道,有很多設計師在設計徽標時會考慮徽標應用所在地的一些地域特點,其中比較典型的有城市市徽、地區(qū)旅游標志、運動會會徽以及大型會議的會徽等等。從全國卷的命制來看,考慮到考生史地知識、國情民情知識的匱乏,命題人往往會規(guī)避那些具有低識別度地域象征性的徽標。例如,我們來對比一下同樣傳達“沈陽”這個地名的兩個徽標:沈陽全民讀書月活動標識和沈陽城市標識。
圖4“沈陽全民讀書月”活動標識是2009年全國卷I徽標題中的主體圖形。在該徽標中,“沈陽”一詞是通過拼音首字母“S”的形變來傳達的,這是一種非常適合考生作答的寓意手法。而圖5“沈陽城市標識”,則是依靠標識中心的沈陽故宮大政殿剪影來體現地域特色。對于大政殿這個沈陽地標,大部分外地考生是不熟悉的。因此命題人一般不會采用圖5這類徽標命制試題,否則試題的效度必將不高。當然,由于文史不分家的特點,我們在備考時還不能完全的拋棄這些,對于我國各地方廣為人知的地標還是應當有所了解的,如北京的天壇、上海的東方明珠、廣州的五羊雕塑等等。
三、真題例解與應考指導
(2015年新課標卷I第17題)下面是中國郵政為保護地球水環(huán)境發(fā)行的郵票中的主體圖形,請寫出構圖要素,并說明圖形寓意,要求語意簡明,句子通順,不超過80個字。(6分)
此類題型的答案通常由三部分構成,一是按照一定的方位順序客觀描述構圖要素,二是揭示每一個構圖要素的寓意或構圖要素之間的聯系,三是結合題目或徽標主題對整幅畫面的整體寓意進行闡釋。再看此題的評分標準:答出構圖要素,給2分;答出寓意,給3分;句子通順,給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可酌情給分;字數不合要求,酌情扣分。結合上述規(guī)范,我們可以作如下思考與解答:
1.仔細觀察圖片,找出構圖要素。圖中有中間的一只手,手左側有三條魚,右側有黑色的水流,背景是帶經緯線的地球和水波紋。
2.聯系徽標名稱或應用領域進行聯想。依據題目所述,這個徽標的應用領域是“保護地球水環(huán)境”。我們拆分這個短語,逐詞對應構圖要素?!氨Wo”是那只手,“地球”好找,“水環(huán)境”由右側濁水、左側相對應的清水(水波紋)和清水中的魚兒表現。這只手在作出“拒絕”的動作,可以看出拒絕的是濁水的流入。徽標的使用都是要表達使用者的某種特定情感,根據題目,這個應當是表達決心與意愿的。
3.形成準確流暢、符合字數的答案。
該圖由地球、清流、魚、手和濁流構成。(按空間順序或邏輯順序依次指出構圖要素,不遺漏。)
地球上各種魚在清澈的水流里游動,人類之手正在阻擋排向清流中的污水。(由表及里地揭示各構圖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不臆測。)
整個圖形表達了人類保護水環(huán)境、拒絕水污染的決心。(總結整幅畫面的寓意,不超限。)
從當年河南河北兩省高考閱卷實踐來看,一些考生在解答此題時存在下列問題:
①無視題干要求,或只寫“構圖要素”,或只寫“寓意”。造成所答缺項。
②將“構圖要素”與“寓意”籠統作答,未作明確區(qū)分。河北省高考閱卷組就要求必須分別作答分別評分,閱卷者不能因為“寓意”中含有構圖要素就認定“構圖要素”也含有該要素。
③讀圖能力不強,對要素解說有誤或描述不完備。如將地球當作普通的橢圓、“盆”“盤”“魚缸”等,將濁流當作“海浪”“水草”“音符”等。還有部分考生直接忽略掉“地球”。
④不看題干提示的應用范圍“保護地球水環(huán)境”,整體寓意理解錯誤。如答“希望人們可以保護水質,防止因水草的蔓延而導致的魚類物種減少”等。
⑤超出80個字的限制。超出5個字扣1分,最多扣1分。
應考指導:其實以上的大部分失誤都是沒有遵從答題規(guī)范造成的,所以強烈建議同學們在每次答題時都能依照答題規(guī)范認真作答,養(yǎng)成良好的答題習慣。平時遇到此類題型時,也一定要落實圖中的每一個構圖要素乃至每一個筆畫,力求做到解讀全面,沒有遺漏。同時注意審題,此類題型往往在題干中已經指出徽標的名稱或應用范圍,而其即為該徽標的設計理念與寓意,直接獲取,方便準確。以寓意反扣構圖要素,再予以修整完善,這樣基本上很難失分。
四、新題試做
1.下面是“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事業(yè)發(fā)展中心”標志,請寫出該標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構圖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語意簡明,句子通順,不超過90個字。(5分)
【參考答案】畫面是由8顆心環(huán)繞紅十字組成的牡丹圖案。牡丹代表中國,象征繁榮興旺、真愛不變。心形表現了四面八方的愛心人士共同促進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全圖表現了該中心蓬勃向上的發(fā)展活力。(答出3個構圖要素,給1分;每答出一種寓意給1分;語句通順,給1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2.下面是“蘭州旅游”形象標識中的主題圖形,請寫出構圖要素,并說明圖形寓意,要求語意簡明,句子通順,不超過70個字。(5分)
【參考答案】整體是書法“蘭”字,代表蘭州;構成上半部兩點的飛天形象,代表甘肅的悠久歷史;下半部象征蘭州的母親河——黃河。該標識寓意蘭州旅游事業(yè)興旺發(fā)達。(答出“筆觸里的紋飾代表了蘭州燦爛的文明史”亦可。)
3.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將于2017年9月在天津市舉行,下面是本次全運會會徽,請寫出該標識中除文字以外的構圖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語意簡明,句子通順,不超過80個字。(6分)
【參考答案】會徽為呈手持火炬造型的書法“津”字,代表天津;又含有屆數“13”和代表母親河海河的線條。整體給人以強烈的運動感,又像張開雙臂的人形,象征天津人民喜迎八方來客。
[作者通聯:河北唐山市曹妃甸區(qū)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