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長山+秦德芳
【摘要】 目的 分析腦出血患者應用凝血功能檢測對預后判斷的價值。方法 88例腦出血患者, 依據(jù)患者首次凝血功能檢測結果分為觀察組(46例)和對照組(42例)。采集所有患者在入院時、出血后12、24、48、72 h時的空腹手肘靜脈血樣, 進行凝血功能檢測, 統(tǒng)計并比較兩組的凝血指標變化以及病情轉歸情況。結果 觀察組出血后48、72 h檢測得到的抗凝血酶Ⅲ(AT-Ⅲ)的下降幅度和D-二聚體(D-D)、內(nèi)皮素-1(ET-1)以及血栓調(diào)節(jié)蛋白(TM)的上升幅度均大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好轉16例、殘疾18例、植物狀態(tài)5例、死亡7例;對照組分別為36、5、1、0例。兩組患者病情轉歸情況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凝血功能檢測對于腦出血患者的預后判斷有獨特的臨床價值。臨床可以通過凝血功檢測判斷患者預后, 凝血功能指標變化較大者可以采取相應治療措施。
【關鍵詞】 腦出血;凝血功能檢測;預后判斷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0.029
腦出血作為突發(fā)性嚴重疾病, 其發(fā)病迅速, 發(fā)病前無明顯預兆, 一旦出現(xiàn)腦出血將對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以及生命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腦出血預后均表現(xiàn)不良, 我國因腦出血而致殘者高達60%左右。有研究指出[1], 腦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可以用來判斷患者預后, 為臨床治療和護理提供參考依據(jù)。本文對腦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檢測結果與預后之間的聯(lián)系進行研究, 旨在為腦出血預后提供判斷的指標?,F(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7月~2016年7月在廣東省中醫(yī)院珠海醫(yī)院及珠海高新區(qū)人民醫(yī)院接受治療的腦出血患者88例為研究對象。以上患者入院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 但并無其他臟器疾病、血液疾病以及免疫疾病等合并患者。出血原因以高血壓、動脈瘤以及動靜脈畸形為主。對患者入院后的凝血功能檢測結果與參考值進行比較, 46例患者有3項及以上指標出現(xiàn)顯著變化, 設為觀察組;其余42例患者指標變化不夠顯著者, 設為對照組。其中觀察組男28例, 女18例;年齡45~70歲, 平均年齡(59.4±4.9)歲。對照組男25例, 女17例;年齡44~71歲, 平均年齡(60.6±5.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檢測儀器采用美國雷度公司的Rayto RF-6100酶標分析儀和Rayto RF-3100電腦洗板機, Inc檢測試劑盒選自美國Bi-omcrica。由技術相當?shù)淖o士分別在患者入院時、出血后12、24、48、72 h時分別采集患者空腹時的手肘處靜脈血。所得血樣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法)檢測AT-Ⅲ、D-D、ET-1、TM 4個凝血功能指標。對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的凝血功能檢測所得結果以及病情轉歸情況進行比較[2]。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凝血指標:AT-Ⅲ、D-D、ET-1以及TM;②病情轉歸評價分為四項:好轉、殘疾、植物狀態(tài)以及死亡。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等級計數(shù)資料采用Ridi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凝血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觀察組出血后48、72 h檢測得到的AT-Ⅲ的下降幅度和D-D、ET-1以及TM的上升幅度均大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病情轉歸比較 觀察組好轉16例、殘疾18例、植物狀態(tài)5例、死亡7例;對照組好轉36例、殘疾5例、植物狀態(tài)1例、死亡0例。兩組患者病情轉歸情況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近幾年, 隨著人們對急性出血類疾病的重視, 醫(yī)療學者們在止血和預防血栓等治療領域的研究越發(fā)廣泛?;颊吣δ堋⒊鲅c分布位置、血液形態(tài)以及出急救時間等因素對患者預后有著直接影響[3]。其中凝血功能異常與否可以通過檢測得出, 并且在治療過程中可以進行干預。AT-Ⅲ在人體起到防止血栓的作用, 血液凝血活性降低時, AT-Ⅲ消耗量增加, 因此發(fā)生腦出血時患者AT-Ⅲ含量下降即為明顯。D-D是纖維蛋白單體發(fā)生水解反應后產(chǎn)生的特異性降解物, 能夠標記纖溶過程, 因此人體有血栓及纖溶過程D-D含量將升高[4]。TM是一種凝輔助因子, 并且能夠反映血管內(nèi)皮細胞是否出現(xiàn)損傷。已有文獻指出, ET-1亦是能評估腦出血預后的凝血指標, 與血管收縮程度有關[5]?;颊叱霈F(xiàn)腦出血時, 首先有明顯變化的AT-Ⅲ出現(xiàn)急劇下降;隨后患者血液水平處于高凝狀態(tài), D-D含量隨著升高;同時凝血作用亦使得TM、ET-1含量升高。本次研究所得結果與上述變化相吻合, 本次研究觀察組AT-Ⅲ的下降幅度和D-D、ET-1以及TM的上升幅度均大于對照組, 并且觀察組病情歸轉情況亦不如對照組。所以, 腦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標變化越大者, 其預后越差。
綜上所述, 凝血功能檢測對于腦出血患者的預后判斷有著其獨特的臨床價值。臨床可以通過凝血功檢測判斷患者預后, 凝血功能指標變化較大者可以采取相應治療措施。
參考文獻
[1] 馬燕.腦出血患者應用凝血功能檢測對預后判斷的價值.中國傷殘醫(yī)學, 2015(19):109-110.
[2] 劉偉, 初晶學.凝血功能檢測在腦出血患者預后評估中的應用價值.中國臨床保健雜志, 2016, 19(1):61-63.
[3] 謝嶸, 李少平, 丁天凌, 等.用凝血功能綜合評分法分析高血壓腦出血急性期血腫擴大的相關因素.中國臨床神經(jīng)科學, 2014, 22(3):296-300.
[4] 王立京.凝血功能檢驗在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預后中的判斷價值.大家健康, 2014(1):89.
[5] 王麗華.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預后中凝血功能檢驗的應用價值分析.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 2015(11):160-161.
[收稿日期:2016-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