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3年10月15日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5條正式確立了消費者的后悔權,體現了向消費者適度傾斜的立法理念。給予了消費者七天的冷靜期決定是否無理由退貨。本文將從消費者“后悔權”的法律屬性出發(fā),探究賦予消費者“后悔權”的正當性,以及如何完善“后悔權”制度
關鍵詞:后悔權;消費者;制度構建
中圖分類號:D9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35-0205-02
作者簡介:高立萍(1996-),女,安徽蚌埠人,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法學。
一、后悔權的概念和特征
(一)消費者后悔權的概念
后悔權制度肇始于歐美國家,一般稱之為“冷靜期”、“撤回權”叫冷靜期制度,其實質含義是指消費者依據法律規(guī)定的消費方式對商品、服務等進行購買,隨后其有權在合理期限內要求經營者進行無條件退貨的權利制度。
(二)消費者后悔權的特征
1.后悔權具有法定性
我國此次對《消法》的修改,將消費者后悔權在條文第25條中明確的表示出來?!断M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經營者采用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且無需說明理由。這就是消費者的“后悔權”的法律表述。使得權利受到法律規(guī)范的確認和保障,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使得后悔權具有法定的強制性,由于這項權利是法定的,不論經營者是否同意,消費者都可以行使“后悔權”使得消費者長期與經營者在交易中的弱勢地位得到改善。
2.后悔權屬于形成權
消費者后悔權屬于形成權,即經一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而使法律關系產生變更的權利。形成權是指:“當事人一方可以依自己的意思表示使法律關系發(fā)生變動的權利?!盵1]只要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條件,消費者單方面做出后悔的意思表示,就能夠使已經存在的法律關系發(fā)生、變更或者消滅,而不需要再尋求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等第三方的援助,也無需征得經營者的同意。
將后悔權確認為形成權意義很大:形成權具有很強的法律效力,不受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影響,當消費者對于自己所購買的產品不滿意時可以在七天之內行使自己的形成權,這有利于消費者對抗經營者,及時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3.后悔權的適用是無條件的
適用的無條件性即經營者不得以未經協(xié)商征得其同意為由,拒絕消費者的“后悔權”?!逗贤ā返?4條規(guī)定合同撤銷權的行使以當事人受到欺詐、脅迫、乘人之危、重大誤解和顯失公平等法定事由為前提。而新《消法》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經營者采用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且無需說明理由……”。其后悔權的行使不以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有瑕疵為必要的前提,消費者不需要任何理由即可單方終止合同。后悔權適用的無條件性是消費者作為弱勢群體的迫切需求,也是消費者與經營者的利益平衡。
4.后悔權的行使具有免責性
合同解除權分為法定解除權和約定解除權。合同法在法定解除權中又規(guī)定了兩類特殊的法定解除權:雙方均享有的任意解除權和特定一方享有的任意解除權。[2]若因行使合同的解除權給對方造成損失得賠償對方的損失,但如果在行使后悔權的過程中給對方造成了損失,那么解除權人不需要賠償對方的損失;即對于消費者行使權利的后果是不追究責任的。這主要是因為合同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目的是不同:合同法賦予當事人任意解除權是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則的集中體現;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賦予當事人后悔權則反映了立法者對消費者弱勢地位的立法傾斜保護。
二、后悔權的正當性
隨著互聯網經濟不斷發(fā)展,網購更加方便、快捷的優(yōu)點使得其成為人們購物的主流方式。但是在網購中由于消費者無法實地的接觸到他們所購買的物品,只能通過圖片的查看瀏覽來判斷物品的好壞,但是由于一方面消費者有時會出現購買的沖動當實際拿到自己所購買的商品時會不滿意就會產生后悔的想法,后悔權給予消費者七天的“冷靜期”決定自己是否接受商品;另一方面因為在交易的過程中消費者和經營者處于一種信息不對等的地位,會有商家通過虛假的廣告來欺騙引誘消費者賦予消費者后悔權實際上是在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生產和消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中的兩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反作用于生產。保證消費市場秩序的有序進行對促進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消費需求的提高具有重大作用。生產和消費的關系在人物主體上直接體現為生產者和經營者之間的關系,所以,為了使二者之間的關系得以妥善處理,有必要對市場中的相對強者即經營者的權利作出適當的限制或者讓渡,而對市場的弱者即消費者的權利予以特殊保護,以盡可能保證二者處于平等的地位,形成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但是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在于雙方利益的均衡,不能弱化任何一方的利益,只有實現雙方的共贏才是市場經濟追求的結果。
三、完善“后悔權”建議
(一)完善消費者“后悔權”的法定范圍
消費者的“后悔權”的行使范圍僅限于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的商品,排除了現場購物的“后悔權”。但是隨著虛假廣告、宣傳的不斷增多,消費者被誤導購買商品的案例越來越多。因此,建議在“后悔權”的范圍上,增加因受商家虛假廣告、宣傳的誤導,現場購買的商品,只要沒有損壞,7天內消費者可以行使“后悔權”。當然,對于虛假宣傳和誤導,消費者必須承擔舉證責任。[3]這樣做不僅加大了對消費者購物的保護力度同時對于商家的虛假宣傳廣告起到了一定的遏制規(guī)范作用。
(二)完善退貨條件
我國現行法律對于退貨的前提條件要求是“消費者退貨的商品應當完好”,但是對于“商品的完好”的標準沒有明確的界定。當產生糾紛時沒有法律的標準作為依據,所以建議國家立法機關或執(zhí)法機關以立法解釋或行政解釋的形式,對“商品的完好”進行明確界定。使得相關部門調解消費糾紛時有法可依,減少糾紛耽誤的時間和給雙方帶來的麻煩。
(三)完善消費者維權的途徑
依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guī)定,消費者“后悔權”的維權途徑有協(xié)商、調解、投訴、仲裁和訴訟五種方式。消費者在遇到糾紛時除了向消費者協(xié)會求助以外,還會選擇法院。但此類訴訟大多標的額小、案情簡單,所以,《消法》可以規(guī)定自己獨有的小額訴訟程序。在借鑒發(fā)達國家先進經驗的基礎上,以維護消費者權益為出發(fā)點,平衡好經營者和消費和利益,完善我國的消費者小額訴訟制度。[4]在實踐中,可以設立更加簡易的程序,實行一審終審,規(guī)定雙方當事人在宣布判決當場履行判決書的內容等,從而更加方便、快捷。
(四)濫用后悔權的法律責任
雖然消費者享有后悔權但是權利的不正當的行使必然會帶來相應的法律后果,建議法律應當規(guī)范濫用后悔權的法律后果。一方面是行使后悔權的運費由誰負擔;退貨整個過程中的風險承擔可以借鑒國外的做法,原則上由經營者承擔。如商品的損毀是由于消費者的過錯造成的,則在其過錯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責任。如果商品價值顯著減少是由于消費者的過錯而導致的,則消費者不享有后悔權。另一方面費者在收到商品后應當盡到合理保管的義務,對于有包裝的商品,拆開包裝不能影響商品二次銷售,若對二次銷售有影響的,即視為購買方默示同意接受商品,消費者自此失去后悔權。
[ 參 考 文 獻 ]
[1]王利明.民法[M].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31
[2]羅歆怡.論消費者后悔權與經營者經營權的沖突與協(xié)調[J].法制博覽,2015,11:73-74.
[3]張璐杰.消費者“后悔權”的特征及完善——基于“互聯網+”時代背景[J].人民論壇,2016,17:118-120.
[4]王紫彤.消費者“后悔權”的法律適用問題研究[J].法制博覽,2016,0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