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
上海街道的路名牌更新,藍底白字,名牌上還明顯多了一串數(shù)字,顯示了所在路口到下一路口之間的門牌號碼。以前沒有這個數(shù)字,如果行車到十字路口,向左走還是向右走?很多時候司機只能“瞎懵”,而且上海的單行道很多,萬一“懵”錯了,想要掉頭還非常麻煩,有時候只能“兜圈子”,所以有些乘客嫌出租車司機繞路,最后火冒三丈要打投訴電話,往往問題就出在“左右難分”,而現(xiàn)在的路名牌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早點為司機們指明方向。
在這個新路名牌普及到全市之前,上海不同的區(qū),往往有不同的路名牌,所以字的大小很多時候是“自由動作”,而不是“規(guī)定動作”,這點和北京很像,即便不跨行政概念上的區(qū),北京的不同區(qū)域,路名牌也有點“百花齊開”的味道,既有現(xiàn)代的,也有古色古香的,倒也是一種特色。
在北京要找到一個地方,有時候眼睛不僅要看路名牌,還要多找找十字路口某些建筑物上的門牌號。這種找路的方式,又讓人覺得和歐洲有點像,因為在歐洲不少城市,路上不會豎一塊專門用來寫路名的牌子,他們的路名就直接弄一塊牌子固定在十字路口的建筑上,所以在歐洲旅游的時候,你更多時候感覺不是在找路,而是在找建筑。
上海人到北京,或是北京人到上海,在找路這個問題上總有點“水土不服”。上海人更像是在找路,因為他們喜歡用兩條路來定位,而北京人更像是在找建筑,因為他們喜歡說某某橋南邊多少米,某某大廈北邊多少米。在我看來,這些都還算比較容易理解的,最值得大家學習的就是某某中路,或者某某南路,在上海和北京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舉個例子,北京的酒仙橋中路、酒仙橋南路和酒仙橋路是什么關系?如果你是沒有到過北京的上海人,你怎么也不會想到酒仙橋中路之所以叫酒仙橋“中”路,正因為它在酒仙橋路的中間且與酒仙橋路垂直,同理,酒仙橋“南”路也與酒仙橋路交叉,只是它在酒仙橋路的南邊。而對于北京人來說,估計第一次也很難理解,上海的河南北路、河南中路和河南南路原來都在一條直線上,只是河南中路在這條線的中間,而河南南路在這條線的南邊。
不管在路名排列的習慣上有多么不同,找路的時候能看到清晰準確的指示,總是好事一樁。我自己在北京找路的時候總覺得很難找到門牌號,北京的樓又高又大,有些大樓的門牌號卻小得有點不合比例,找起來特別費勁。
我認識一個做環(huán)境標識的朋友,前幾天和他聊天,問他最近正在做什么?他非常自豪地說:“我正在為北京一些小區(qū)的樓,刷上了有4~5層樓那么高的門牌號!即便是簡單的數(shù)字,做得好,也像是一個很現(xiàn)代的藝術品?!蔽液苷J同他的觀點,如果你人在上海,想看看他說的那種效果,不妨到五角場下沉式廣場去看看,那里表示幾號出口、將近一人多高的數(shù)字,就是他們團隊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