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俊
火車上有一個推著車賣盒飯的列車員,盒飯在市場上價格5元左右,可是在這趟火車上卻賣到了20元。奇怪的是,她每次在車上只放三盒,賣完了還要回去取,來回跑。于是有乘客問:你車上不會多放幾盒,又不是放不下,為何只放三盒,何必賣完又回去取呢?
列車員說道:你沒見過賣樓的以“捂盤惜售”的方法,不但可以賣高價房還可以賺人氣嗎?我們這是“捂飯惜售”,乘客看到飯少,再加上吆喝賣完就沒有了的心理預期,乘客不但不講價格,就連買飯與掏錢的時候也不會猶豫,如此賣得又快又不會降價。
這確實是以“捂”形成 “物稀”的假想市場,從而造成“價貴”的格局。很多人都會以為“物以稀為貴”,萬萬沒有想到有時候“物稀”可以通過人“捂”的手段造成,讓本來是自然形成的市場災難演變成人為的市場災難,成為一些人賺取錢財、發(fā)不義之財的衍生手段。
在汽車市場也有通過捂車加價的手段賺取更多錢的例子。利用捂車的手段,制造一種車型緊張的假想,通過這種市場缺貨的心理預期,來欺騙消費者,以達到逼迫消費者加價快提車的目的。
當然,將“捂”字運用得最為精妙的依然是房地產開發(fā)商。按理說,開發(fā)商把房子建好了,應趕緊出手套現為上。之所以出現“捂盤惜售”的怪現象,表面上看,是開發(fā)商采取的一種精心選擇銷售時機、謀求利潤最大化的銷售策略。可是,房地產市場不是一般的交易市場,根本緣由在于房地產存在一定的稀缺性,特定區(qū)位的房源是有限的,而“捂盤”無疑深化了這種“稀缺性”。
開發(fā)商可以用很多方法繞過種種規(guī)定,達到“惜售”目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一是以資金、建材供應等緣由放緩施工進度,拖兩三個月沒有問題;二是將毛坯房改為裝修房,延緩上市時間;三是申請預售手續(xù)繁多,要經過測繪、資質認定、批準預售等四五個環(huán)節(jié),正常情況下需要兩三個月,每一道程序都需準備大量材料,開發(fā)商只要故意不交齊材料,就可以贏得大量時間。
即使進入開盤銷售階段,假如把價格定得奇高,也可以“嚇退”購房者,達到惜售目的。此外,不少樓盤以“定購”、“擬定合同”為由捂盤惜售,從而讓購房人產生房源緊張、供不應求的恐慌心理,以達到利潤最大化。房子早蓋好了,可是卻遲遲不拿出來賣。許多樓盤采取“擠牙膏”式推盤策略,讓很多買家感覺“可買的房子越來越少”?!拔姹P惜售”這個樓市老生常談的現象,常常會引發(fā)購房人的恐慌心理,導致房價非理性推高。
花樣繁多的“捂盤惜售”手段,使主管部門防不勝防,讓消費者更是難以辨別。開發(fā)商惜售的“擦邊球”很多,由于住房供應緊張局面難以改變,捂盤惜售違規(guī)成本并不高,即便是頂風作案被罰,比起因為捂盤惜售而獲取的高額利潤也十分值得。
捂盤惜售這種讓百姓痛恨的銷售欺騙手段,正在中國資本市場被復制應用,似乎有一種泛濫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