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貞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尤其是智能手機的普及。新媒體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每時每刻,人們都在發(fā)聲,都在傳播。然而,每一場技術革命的背后,都有著經濟、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每一場技術革命所推動的,又是人們意識形態(tài)的改變。雖然現下我們能利用好新媒體,也對新媒體時代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但是未來這個時代會發(fā)生什么樣的改變,跟我們對于這個新媒體時代的認知息息相關。因此,我們需要探索新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的不同,在新的環(huán)境之下掌握最新的動態(tài),讓理論與時俱進。
由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周茂君教授主編的這套新媒體系列叢書,包括《新媒體概論》(周茂君)、《新媒體技術》(洪杰文)、《新媒體廣告》(張玲)、《新媒體營銷》(周麗玲)、《新媒體運營》(劉友芝)、《全媒體新聞報道》(馬二偉)、《網絡視頻拍攝與制作》(李明海)、《新媒體內容生產與編輯》(楊嫚)、《Web技術原理與操作技巧》(何明貴)和《英美主流媒體數字化轉型》(侯曉艷)十本。它們重點從技術、傳播、營銷三個方面,梳理出較為系統(tǒng)、完整的網絡與新媒體教學體系框架,并在內容設置上將案例導入、理論探討與知識的實際應用三者緊密結合,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
一、編寫體例向國外高校案例化教學看齊
傳播學是理論與實操并重的學科。在傳播學領域誕生了許多傳播理論,這些都是學生所必須掌握的理論知識,同時這一領域也非常強調實際操作。案例教學是聯系理論與實際的一個很好方式,既能讓理論知識容易被理解,增加內容的可讀性,又能增加理論的說服力,輔助學生學習。
在國外,以案例分析為主,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論探討的教材十分流行。國外高校各類教材都追求案例化教學,其中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是:理論知識的介紹和案例分析的比例比較均衡,并且時常用經典的或典型的案例來說明或者印證有關理論觀點。但是,在國內,這類教材在傳播學研究領域比較少見。就目前而言,國內教材一貫的體例是在每一章前,以導入閱讀的方式,提出本章所要講述的問題,即“學習要點”和“學習要求”,或者總結每一章的學習目的和框架,然后以分節(jié)的方式,依次對問題展開討論,以達到輔助學生學習的目的。這種方式雖然能夠比較直接地傳遞理論知識,但是閱讀起來比較枯燥,并且不易理解。
本套新媒體系列叢書在編寫體例上向國外高校案例化教學看齊。每章的開篇導入新媒體案例,由此引發(fā)出本章的相關內容和話題,然后再進入理論前沿,展開問題探討,最后是知識的實際應用。如此,案例導入、理論探討與知識的實際應用三者由淺入深,又深入淺出,并相得益彰。比如周茂君的《新媒體概論》、周麗玲的《新媒體營銷》、張玲的《新媒體廣告》和楊嫚的《新媒體內容生產與編輯》等,在每一章前都導入了新媒體案例,再結合案例引出理論問題,進而進一步闡釋。而李明海的《網絡視頻拍攝與制作》、洪杰文的《新媒體技術》以及何明貴的《Web技術原理與操作技巧》也在各章中引入大量的案例,試圖通過案例來引導讀者思考問題。
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同類新媒體圖書編寫中存在的問題——要么全是枯燥的理論表述,要么全是一個個的案例堆砌,缺少理論與案例的結合,也缺少知識的實際應用環(huán)節(jié)。這種由案例導入理論知識,再由理論探討進入知識的實際運用的體例,是對國際先進的教學方式的學習與借鑒,順應了案例化教學發(fā)展的潮流,是與國際接軌所邁出的重要一步。
二、由案例導入引出理論話題
通過導入與本章內容相關的新媒體案例,提出問題,引出本章要討論的理論話題,以小見大,由淺入深,能讓讀者以最快的速度對本章內容有所感知,同時能夠根據案例指引,主動思考問題,增加讀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套新媒體系列叢書所選案例具有趣味性、新鮮性和代表性三個特點:
第一,趣味性。首先,作為案例,相較于枯燥的理論知識,本身就具有極強的閱讀性。其次,作者選用獨特的視角呈現案例。最后,為了更好的闡釋顯現內容,作者在案例中加入了許多配圖,便于讀者理解文字內容。
第二,新鮮性。本套新媒體系列叢書以近5年案例為主,尤其是2013年、2014年和2015年。
第三,代表性。本套系列叢書所選的案例,從選題方向和傳播廣度來說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本套叢書的內容覆蓋技術、傳播和營銷三個方面,符合學科發(fā)展方向,能夠從整體上把握新媒體學科。導入案例的目的是為了引出理論話題,那么案例與理論的相關性就顯得非常重要。理論知識學起來比較枯燥乏味,而案例能夠從淺層次觸及理論知識,并且吸引讀者深入探究。比如在關于技術方面的理論知識介紹上,李明海在《網絡視頻拍攝與制作》第1章“網絡視頻概述”中,為了介紹什么是網絡視頻,作者在這一章末以“拓展閱讀”的方式分享網絡視頻的案例,在案例中以國內各大視頻網站如愛奇藝、優(yōu)酷、土豆、騰訊、樂視等為主體,分析它們的生產狀態(tài),提到了網絡視頻的興起、網絡視頻的版權問題、視頻網站上市以及視頻網站在新的競爭形態(tài)下如何生存的問題。通過案例的形式,引入到與網絡視頻相關的理論知識,讓讀者能夠直接理解網絡視頻的含義,并對網絡視頻產業(yè)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這是案例導入引出理論知識典型范例。對于一些難以區(qū)分和辨析的概念,引入案例是一個不錯的方式。周茂君在《新媒體概論》第5章“傳播參與者:從受眾到網眾”中,列舉了Twitter和新浪微博的案例,并且提出新媒體給人們帶來了深刻的轉變:作為傳播活動的一個構成部分,我們由當初被動的受眾,變成了現在主動的網眾,我們的角色不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參與到信息的生產和傳播中,并影響著傳播效果。這個案例從人們生活出發(fā),選擇了人們所熟悉的社交平臺——微博,從微博的興起和發(fā)展說起,讓人們感知到自己作為傳播者在角色轉換上所發(fā)生的變化,然后引出理論知識部分——受眾和網眾。這樣,讀者對于受眾和網眾就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也知道受眾和網眾最基本的區(qū)別,對于接下來的理論學習是非常具有幫助的。周麗玲在《新媒體營銷》第6章“搜索引擎營銷”中,為了更好的闡述搜索引擎營銷的概念和特征,概括搜索引擎營銷的基本方法,在本章前引入了伊利的搜索引擎廣告作為案例分析:在倫敦奧運會期間,伊利集團與搜狗輸入法進行合作,用戶可以定制倫敦大巴元素的搜狗輸入法皮膚,為了配合線上“伊利搜狗大巴”互動活動,搜狐《奧運早新聞》主持人帶隊到倫敦街頭,尋找伊利的紅色大巴,呼應線上互動。在本次活動期間,伊利奧運大巴皮膚的總體下載量達到2496803次,線上互動參與量為3990163,《奧運早新聞》播放次數為4500000次。案例一方面展示了搜索引擎營銷的市場潛力,另一方面初步呈現了搜索引擎營銷的一種基本形式,在案例的驅動下,讀者對于搜索引擎營銷有初步的印象,這樣有利于后期理論知識的學習。
三、從理論探討到知識的實際運用
對于理論知識的探討,只是停留在認識層面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知識的實際運用,也就是“深入”以后還要“淺出”。本套新媒體系列叢書,非常注重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
理論是對現實存在的總結和升華,來源于實際,最終要回歸到實際中。本套新媒體系列叢書強調“深入”之后的“淺出”。所謂“淺出”,就是通過一定的案例,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當中,實現“學以致用”。如周麗玲在《新媒體營銷》第11章APP營銷中,在介紹了APP營銷的概念、類別、歷史、營銷模式和策略之后,為了更好地讓讀者掌握APP營銷中“有用是前提”這一準則,介紹了可口可樂推出的名為CHOCK的手機 APP案例,用戶下載此款APP后,在制定的可口可樂沙灘電視廣告播出時開啟APP,當畫面出現可口可樂瓶蓋,且手機出現震動的同時,揮動手機去抓取電視畫面中的瓶蓋,每次最多可捕捉到3個,廣告結束時,就可以在手機 APP中揭曉獎品結果,獎品都是汽車之類的重量級獎品,對消費者來說頗具吸引力。這個案例充分說明了手機APP即使功能單一,但是它們能給用戶提供實用的價值和功能,就能吸引消費者,所以,在設計APP廣告時,要考慮“有用是前提”這一準則。
技術型教科書尤其注重理論到實際的運用。例如何明貴的《Web技術原理與操作技巧》中,第二部分(第5、第6章)為實例操作部分,這是對第一部分基本原理的綜合應用,采用與案例結合的方式,讓讀者將在第一部分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進一步熟悉Web系統(tǒng)開發(fā)的基本流程;而第三部分(第7、第8章)則為應用提高,將理論知識徹底變成能夠被應用的操作性步驟。書中第5章、第6章、第7章和第8章都是采用案例的形式,比如在第5章“網站制作案例”選用了“盛世茗茶”作為推廣主題,圍繞主題來講解一個基本網站的建設過程,包括功能需求分析、效果圖設計等,最終完成 HTML代碼、CSS代碼。此外,洪杰文的《新媒體技術》和李明海的《網絡視頻拍攝與制作》、馬二偉的《多媒體新聞報道》也都將書中的理論通過結合案例,提出一定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以理論知識作為指導,實現理論與實際的結合。
本套叢書基本上從案例導入、理論探討與知識的實際應用進行內容設計,科學合理、系統(tǒng)全面,貼合讀者的閱讀習慣,滿足讀者對于案例、理論和應用的內容需求。從案例導入引出理論話題,再由理論指導實際運用,既能滿足讀者對理論知識學習的需求,又能讓他們的學習不止于此,最終能夠實現來源實際、回歸實際,進而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