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小白
美麗,奇特,神秘,鬼斧神工……似乎用上所有的詞語,都不足以表達中國西部的湖泊所具有的魅力,然而拋卻這一切外部特征的形容詞,中國西部的湖具有一個最為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們都是一個個永遠破解不完的謎。
盡管人們已經(jīng)知道,喀納斯湖是中國最深的高山流水湖泊,但卻并沒有找到游弋其中的湖怪的真身;人們已經(jīng)改變了賽里木湖沒有魚類生存的“冷酷”狀態(tài),卻始終沒有確定,它最主要的水源來自哪里;人們年年監(jiān)控著青海湖的水位,卻不知道為何幾百年前的僧人,稱呼它為“萬戶消失的地方”;人們甚至一邊挖掘著察爾汗鹽湖的湖鹽,卻一直不敢確定,這個“聚寶盆”還會給人類帶來怎樣的驚喜;人們瞻仰膜拜著納木錯,卻依然不清楚那些圍繞在湖畔的巖畫,具體代表著怎樣的意義……
喀納斯湖:冰川的腳印和泰加林
如果說整個喀納斯地區(qū)的風光堪稱絕代風華,那么喀納斯湖,一定是這位美人傾國傾城的眼眸。月牙形的喀納斯湖,臥在阿爾泰山的臂彎中,自顧自地美麗著。湖邊矗立著茂密的泰加林(又稱“寒溫帶針葉林”或“北方針葉林”),樹林間或稀疏的坡地上,點綴著圖瓦人的木屋,給整個湖區(qū)增添了童話色彩。與此同時,戀棧在湖畔的旅人,則拿著相機記錄下這人間仙境的分秒,并且默念:快門按下的這一刻,正是喀納斯湖怪現(xiàn)身的一瞬間。
喀納斯湖是“中國最深的高山流水湖泊”,這其中有兩層意思。第一,喀納斯湖就在阿爾泰山4374米的主峰友誼峰之下,然而湖面海拔僅1374米,湖水平均水深120米,最深處更是達到了188米,高差極大,讓人驚嘆。第二,喀納斯湖是一團活水,作為喀納斯河的一部分,它通過河流與附近的水域相通,或許,這也是喀納斯湖內和湖畔生命繁茂的原因。屬于北冰洋水系的魚類在喀納斯湖中生生不息,超過20多種受保護的野生動物在整個湖區(qū)出沒。傳說中的湖怪,最有可能就是巨大的哲羅鮭。
無論是一切深綠湖藍交錯的美麗也好,還是湖怪的傳說也好,都已經(jīng)是被咀嚼過太多次的喀納斯湖故事,而這個湖的秘密,遠遠不止這些。站在喀納斯湖邊的階地上,轉過身細心尋找,你就能看到驚心的冰川擦痕:曾有冰川在這里行走,并將腳下的巖石山體摩擦出光滑的痕跡面,將手貼上去,感受到的是天地力量的雄渾,非人力所及。在湖邊,還能看到一些圓潤的石頭,懂行的人會告訴你,這些半月形,或者像太陽的石頭,是冰川漂礫
冰川從遠處搬運過來的石頭,就像是孩子喜新厭舊的玩具被扔在了這里。
喀納斯湖畔的“天然根雕”從來是攝影家們不可放棄的模特兒,它們就是生于斯死于斯的泰加林,倒下后,也沒有人想要去挪動,最終成為了喀納斯湖的雕塑作品。長在喀納斯湖畔的泰加林,代表著北極、凍土以及寒冷,也是北半球文明中最神秘的一部分。泰加在蒙古語中意為“大森林”、“獵犬”,在英文中,泰加林的名稱是Boreal Forest,來自于希臘神話中北風之神博瑞艾斯的名字。
賽里木湖: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淚
在天山西段的高山盆地中,是海拔約2073米的賽里木湖自閉隱居之處。雖然地處寒冷的天山地界,但因為大西洋的暖濕氣流最終在這里被天山攔截成雨,所以賽里木湖擁有一個無比浪漫的稱號: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淚。
賽里木湖的具體位置在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的博樂市境內,面積為453平方公里。這個地勢高峻、年平均水溫只有5℃的湖泊,從來沒有水藻和魚類生長,更別談水鳥起舞,或許正是為了形容其冷寂,古人又將它叫做“凈?!?,或者“西方凈海”。
每年的12月下旬,湖水開始封凍,冰層甚至會厚達兩米,直到來年5月才開始解凍。賽里木湖是典型的斷陷湖
意即大地開裂,水填補在空隙之中而形成的湖泊。人們找不到明顯注入湖內的大河,也找不到冰川和積雪對湖泊的影響,于是只能推測,賽里木湖的水源來自地下潛藏的暗河。
平靜的時候,湖水像一大塊藍水晶,當猛烈的風從西北方向吹來,湖面會激起數(shù)米高的浪花,氣勢雄渾。即使湖中沒有游魚,其一靜一動的極致景致早已俘獲了凡人的魂魄。很多古籍直接稱賽里木湖為“天池”,蒙古族稱賽里木湖為“大山脊梁上的湖”,突厥人稱它為“平安之湖”,而“賽里木”被認定為是哈薩克語的音譯,意思是“祝愿”。據(jù)說丘處機、耶律楚材、林則徐等都曾為賽里木湖留下詠嘆的詩句。
上個世紀80年代,人們開始在賽里木湖中投養(yǎng)冷水魚并獲得成功,因為魚類被“遷徙”來此,鳥類便追蹤魚跡而來,賽里木湖面上出現(xiàn)了天鵝翩躚的景象。至此,“西方凈?!苯K于從冷酷仙境來到人間。
青海湖:萬戶消失的地方
青海湖,自誕生伊始面積就在不斷地變化,但始終維持在4000平方公里左右
當仁不讓地成為中國最大的內陸湖和中國最大的咸水湖,被4座海拔在3600~5000米的大山圍繞在中間。
雖然沒有確切地考古證據(jù),但無數(shù)中國人相信,遠古神話中的西王母,正是生活在青海湖畔的、傳說中的女兒國的酋長。有位清代僧人還在自己的文集中記錄下這樣一個引人遐思的傳說:青海湖區(qū)域有個古稱,叫做“赤秀潔莫”,意思是“萬戶消失的地方”或者是“萬戶消失的女王之地”。這里曾是生活著10萬戶游牧人家的草原,有一天大地開裂,大水涌出,淹沒了整片草原和所有帳房,從此以后,這里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湖
青海湖。到今天,仍有學者試圖從文獻上來求證,這到底是不是真正發(fā)生過的地理事件。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青海湖絕對不是人類的私產,除了人類,那里生活著以湟魚為代表的大量魚類,每年還有10萬多只候鳥回到青海湖的鳥島上,湖畔的天然牧場更養(yǎng)育了著名神駒“秦馬”。
青海湖似有魔力,讓周邊生命力旺盛,連注入它的河流都復雜繁多,其中最為著名的竟是最弱小的一條河流
倒淌河。它和絕大部分河流的方向恰好相反,自東向西流入青海湖。地質學家說,其實倒淌河也并非生來就如此叛逆,起初它也是一條從西向東流的河,而且是青海湖水系連通黃河水系的通道,后來地殼運動讓青海湖畔的日月山高高隆起,倒淌河于是掉頭改變了自己的方向。
青海湖是中國最重要的水體之一,正是它阻擋了西部的荒漠向東蔓延,所以多年來人們一直監(jiān)控著青海湖的水量大小。上世紀90年代到2005年以前,青海湖的水位一直在下降,2005年以后,在降雨量增多的大前提下,加上人為的保護措施,青海湖水位終于開始逐漸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