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吉琳++楊吉輝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1-0117-02
荀子在《勸學》中說,“蟹六跪而二鰲,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睂τ谛分肮颉钡恼f法,歷來質疑頗多。
有人認為荀子錯寫六跪實則八跪,因此,一些注本直接將“六”改成了“八”,例如楊柳橋的《荀子詁譯》、高長山的《荀子譯注》等。從生物學角度或者從學術的角度,較少有人能夠做出實質的考據(jù)來,所憑借的只是現(xiàn)實的經(jīng)驗。雖然曾經(jīng)有人極力考證出有六足蟹,因而認為荀子所指蟹確為六跪二鰲之蟹,如《康熙字典·蟲部》中提到,“‘蛫,《說文》蟹也,《集韻》蟹六足者,一曰鼠負?!钡笆筘摗边@種動物,在《爾雅譯注·釋蟲》中是這樣解釋的:“蟠,鼠負,蟠即潮蟲,又稱鼠負”[1]。很顯然,《爾雅》所指“鼠負”并非蟹。而在現(xiàn)代動物物種中則無法考證出“鼠負”是六足蟹。
從生活常識來看,目前的物種特征中無論淡水蟹還是海水蟹,的確均為八足二鰲。荀子生于趙國,游歷秦國齊國,后居于楚國,葬于蘭陵。其居住地河蟹海蟹均有,荀子對蟹應該是非常熟悉。荀子以蟹心躁至寄居他所為例來勸眾求學須“用心一也”,此蟹必為大家所熟知之蟹。從《勸學》上下文來看,荀子所指之蟹應為淡水蟹。蛇鱔生活于淡水之中,蟹寄于其穴,故而此蟹應生活于淡水之中,而典籍中出現(xiàn)的極其少見的六足蟹,不是荀子所指。上海語文教材中有這樣一句注釋:“一說,海蟹后面的兩條腿只能用來劃水,不能用來走路和自衛(wèi),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贝俗⑨屨J為荀子所指蟹為海蟹,將其八足視功能而只承認為六足,解釋實在有些牽強,而《勸學》中提到的蛇鱔及后文的蚓,卻都生活在陸地或淡水中。因此海蟹及其足之功能一說,不足信。
《康熙字典》“足”部中《注》解釋曰:跪,足也。這種解釋見于楊倞《荀子注》,楊倞是唐代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縣南)人,生平不詳,僅知其為唐憲宗年間人?!肮颉苯忉尀樽悖鋵嵅煌?。如果是“足”意,“六跪”即“六足”,荀子博學且嚴謹,不會犯“六”“八”之錯,即使是筆誤,此誤當時應有糾正或異議,因為“蟹之為物至賤而甚廣者也”,史料中卻并無記載荀子對《勸學》中此句的異議或修改。后世對六跪質疑,多緣于楊倞對“跪”的注釋。元初數(shù)學家李治在《敬齋古今注》中質疑荀子的蟹“六跪”的說法,認為蟹八足,天下無人不知,而荀子卻說六足,是為不嚴謹;并提及許叔重的《說文解字》中也稱“蟹六跪二鰲”,李治認為“號為博物”的許叔重為“荀子之誤”。許叔重原版《說文解字》已不見,但在宋代孫氏重刊《說文解字》版本中,對蟹的解釋為“有二鰲八足旁行”,可見蟹八足眾所周知,且知荀子所言“跪”,不為“足”意。
那么為什么荀子會有“六跪而二鰲”的說法呢?荀子的“六跪”又到底為何意呢?
跪,《說文》拜也;《釋名》跪,危也,兩膝隱地體危倪也。跪,有跪禮跪拜跪行等,這些動作,都需要膝關節(jié)彎曲,因此跪隱意為折(zhé),即“彎折、彎曲”意。蟹無論是臥或行走,蟹爪都是彎著的。
荀子稱蟹爪上的彎折為跪,是很形象的。蟹之一爪,上有四段。仔細觀之,其中最外第一節(jié)與第二節(jié),兩節(jié)之間能垂直折動,第二節(jié)與第三節(jié)之間只能左右擺之,折動角度很小,第三節(jié)與第四節(jié)之間亦能折動,角度為一鈍角。其實在靠近蟹殼處,還有小小一段與最長一節(jié)相連,但不能動,且隱在蟹殼邊,不貼近仔細察看,不易覺出。因此就從蟹爪的結構來看,可作如下解釋:
蟹一爪之上有四段,三處可動,看起來就是三個彎折處——最靠近蟹殼的小小一段看不出,且不能動不能算在其內。三個彎折處靈活多動,使得蟹每只爪看起來有三個彎曲的動作,即三跪。左右一對兩只爪,為之六跪。四對小爪,每一對爪上都是六跪,最前面一對大爪,有二鰲,故稱之“蟹六跪而二鰲”。
細觀蟹之形狀動作,荀子稱“蟹六跪而二鰲”,不但形象而且很準確。其意為——蟹每對爪上有六個關節(jié)善于彎折活動,另外還有一對鰲鉗,有這么靈活厲害的武器和工具,卻只能寄托在蛇鱔的洞穴里,是用心躁也。而“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是用心一也。這二者作對比,重在強調“用心一也”,突出了“勸學”的本意。許叔重不但博學而且懂得荀子之意,可謂荀子之知音。
附注:
李治(1192-1279)著《敬齋古今注》,元世祖至元二年(一二六五)翰林學士,數(shù)學家。
許叔重,即許慎(約58年—約147年),字叔重,東漢汝南召陵(現(xiàn)河南郾城縣)人,有“五經(jīng)無雙許叔重”之贊賞。漢代有名的經(jīng)學家、文字學家、語言學家,是中國文學的開拓者。公元一00年(東漢和帝永元十一年)著《說文解字》,是中國首部字典,亦編撰《五經(jīng)異義》。
《釋名》,訓解詞義的書。漢末劉熙作,《釋名》是一部從語言聲音的角度來推求字義由來的著作,它就音以說明事物得以如此稱名的緣由,并注意到當時的語音與古音的異同。
參考文獻:
[1]胡奇光,方環(huán)海.爾雅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41.
作者簡介:
楊吉琳,女,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文學院教師。副教授,國家級普通話測試員。畢業(yè)于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育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水平測試。
楊吉輝,女,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松江實驗高級中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