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站刊發(fā)《如何認定處理“在組織進行談話、函詢時,不如實向組織說明問題行為”? 》一文。文中稱,談話函詢,既是處置問題線索的重要方式,也是落實“四種形態(tài)”中第一種形態(tài)的重要抓手,體現(xiàn)了把紀律挺在前面、抓早抓小的精神。
對于反映的問題具一般性,查清了只能給予輕處分或批評教育,或者反映問題不實而予以澄清的,可以進行談話函詢;如果反映問題籠統(tǒng),多為道聽途說或主觀臆測,難以查證核實的線索,也可以進行談話函詢。
在談話函詢之前和之后都要履行嚴格的審批手續(xù),函詢結果要由函詢對象所在單位黨委書記簽字后上交,并納入函詢對象廉政檔案,并可作為證據(jù)使用。
談話函詢后,對反映不實的要予以澄清;對如實說明且問題并不嚴重的給予了結;對與組織掌握的情況不一致的,要進一步核實,其中對不如實說明的要嚴肅處理。根據(jù)《中國共產(chǎn)黨紀律處分條例》的有關規(guī)定,不如實說明問題且情節(jié)較重的,應認定為違反組織紀律,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
需要注意的是,要分清不如實向組織說明問題與向組織提供虛假情況,掩蓋事實的區(qū)別。
對此,文章中稱,二者之間,在行為發(fā)生的時間節(jié)點、主觀目的、違紀性質類別等方面存在不同。
不如實向組織說明問題行為,應當發(fā)生在組織談話函詢階段,屬于“被動”的說明問題,否認或隱瞞、編造、歪曲違紀事實;且組織談話函詢所涉及的問題具有一般性或比較籠統(tǒng),不涉及嚴重違紀問題。而向組織提供虛假情況的行為,應當是采取“主動”向組織和有關領導同志提供虛假情況的方式,混淆是非,設置障礙,蓄意干擾、妨礙正常的調查工作,應根據(jù)《黨紀處分條例》有關規(guī)定,按違反政治紀律,對抗組織審查行為認定。
此外,談話函詢問題一般都是從違反組織紀律角度認定,但是對那些經(jīng)組織多次談話函詢,仍隱瞞真相,欺騙組織的惡劣行為,可考慮轉化為違反政治紀律行為來認定。
● 資料來源: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