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民性”相同:敦煌與亞洲古民族的遷徙

2017-01-05 12:39胡小鵬
歷史教學·高校版 2016年10期
關鍵詞:敦煌文明民族

絲綢之路的歷史,是歐亞大陸各民族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的,一部絲綢之路史也就是世界史誕生的過程。數(shù)千年來,絲綢之路風云變幻,眾多民族在這里遷徙過往,功名霸業(yè)如過眼煙云,其連環(huán)興衰背后不變的歷史主題究竟是什么?人們經(jīng)常講,絲綢之路是人類文明的運河,將絲綢之路的意義定位于不同文明地區(qū)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上,這是比較具象的說法。而從民族以及民族文化演進的角度說,絲綢之路的意義在于它使整體的世界史成為可能,其全球化的探索促進了各民族交融發(fā)展,借助于絲綢之路對各種文明的整合,文化跨越了民族的界限,包容性更強、范圍更大的新的文化邊界取代了以血緣地緣和原始崇拜為基礎的舊的文化邊界,民族的數(shù)量不斷減少,民族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復合式文化邊界成為常態(tài),極大地推動了全球化的發(fā)展,這正是絲綢之路偉大之處。

從世界史的角度看,絲綢之路將相距遙遠、彼此陌生的東西方維系成一個世界體系。從此,令人眼花繚亂的民族遷徙不再雜亂無章,成為這一世界體系內(nèi)有目的、有意義的歷史活動。從張騫鑿空之后到大航海時代開啟之前,絲綢之路有兩個輝煌的時期,第一個輝煌時期是漢唐時期,這一時期,東方有漢、唐所代表的中華文明,西方有希臘、羅馬所代表的地中海文明,孕育出中國文明的歷史與孕育出地中海文明的歷史,各自蘊含了各個區(qū)域特有文化的特征,都是從自己的區(qū)域看世界,對異域都有浪漫的想象和美好的期待,西方將東方想象為遍地絲綢與黃金的富庶之地,東方將西方想象為長生極樂之境,彼此都滿懷探索與交流的興趣。通過絲綢之路的串聯(lián),東西方形成了漢唐—羅馬軸心,在這一軸心的驅(qū)動下,不同區(qū)域、種族緩慢過渡的自然交流狀態(tài)一舉轉(zhuǎn)變?yōu)閹状笪拿鞯貐^(qū)直接溝通的局面,在極大地推動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同時,也造就了許多璀璨的絲路明珠——文明高度發(fā)展的西域、河中城郭諸國??梢哉f,東西方的接近接觸開創(chuàng)了絲綢之路的軸心時代,拉開了真正的世界歷史的大幕。同一時期,中央歐亞草原上的游牧民也通過遷徙戰(zhàn)爭,積極參與到絲綢之路的活動中去,中央歐亞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反復南下,入侵農(nóng)耕定居民族的居住地區(qū),他們不僅參與爭奪絲綢之路的主導權,而且還深刻影響了中國文明和地中海文明。以匈奴為例,兩漢時期匈奴始終與漢王朝爭奪西域(絲綢之路)的控制權,匈奴衰落后,一部分南遷的匈奴在中國北方開枝散葉,在動蕩的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幾個政權,他們雖然最終融于漢文化中,但在中國歷史與文化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還有一部分匈奴西遷,掀起了歐亞大陸持續(xù)數(shù)個世紀的民族大遷徙浪潮,甚至影響到羅馬帝國的興衰?,F(xiàn)在歐洲說著印歐語系的人們原本都來自中央歐亞草原??梢娊z綢之路的開辟與民族遷徙的浪潮息息相關,絲路之軸不僅聯(lián)系東西文明中心,而且與歐亞草原民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它們之間和弦共振,交織成絲路之軸,構建了真正的世界史。

絲綢之路的第二個輝煌時期是由蒙古帝國開創(chuàng)的。從成吉思汗開始的征服活動將周圍諸文明社會整合進一個全新的世界秩序之中,蒙古人既是征服者,也充當了人類文明傳播的載體,開啟了早期全球化時代。蒙古大征服的結果是歐亞大陸各個角落的交通都變得很方便,相同的文明與系統(tǒng)大范圍普及,聯(lián)結各地的經(jīng)濟活動十分發(fā)達,起源于中華文明的信用交易與資本主義經(jīng)濟(紙幣以及銀本位制核算的經(jīng)濟、產(chǎn)業(yè)型社會、海洋和航海的組織化、具有官方背景的斡脫商人、跨國境自由通商等),趁勢擴展到蒙古世界各地,也帶給了與蒙古相鄰的西歐莫大的影響。在蒙古的勢力范圍內(nèi),游牧社會與農(nóng)耕社會,內(nèi)陸與海洋兩大世界,以及貫穿其間的交易通道互相聯(lián)結,將居住在歐亞大陸的所有人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循環(huán)體系,東西方的通商往來與交流變得異?;钴S,首次出現(xiàn)了一個可以稱為“歐亞大貿(mào)易圈”的全世界規(guī)模的整體,整個歐亞大陸基本上成為一個開放世界,從而將絲綢之路軸心時代開始的全球化推進到新的高峰。以元帝國為核心的蒙古及歐亞世界,以看不見的方式,通過白銀的循環(huán)而被廣泛聯(lián)結起來,資本主義特征的事物,也從這一時期開始了“世界化”。今天歐亞大陸的民族格局,也是這一時期奠定的基礎。

作為人類文明的運河,中西文化交流的動脈,絲綢之路為廣闊的歐亞大陸的民族遷徙、融合提供了一種機制,對各種文明的整合起到了巨大作用,型塑了今天多民族文化共享的格局。從有文獻記載以來,活躍在絲綢之路上的民族數(shù)不勝數(shù),先后有匈奴、月氏、烏孫、塞種、氐、羌、鮮卑、柔然、厭噠、吐蕃、突厥、回鶻、粟特、吐谷渾、昭武九姓、波斯、阿拉伯等民族在絲綢之路上留下身影,與此同時,各種宗教文化也以上述民族為載體,相繼在絲綢之路上傳播。自從1世紀佛教傳入中國后,隨著中西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摩尼教、景教、祆教、猶太教、基督教等先后經(jīng)由絲綢之路東傳,成為多民族共享的文化資源,對民族的交融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以佛教為例,佛教的傳入與流行對魏晉以降中國北方族群邊界的重塑有重要作用。五胡十六國時期,各族紛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文化差異,而佛教的流行,消融了胡漢各族原初的文化邊界,形成了整合胡漢各族的新的更有包容性的文化邊界。開端于敦煌的本土化佛教,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傳播浸潤,終于成為胡漢各族的共同信仰。北朝時期,從敦煌到洛陽,北方各族群眾結社造像,共同禮佛。特別是孝文帝南遷之后,佛風更熾,《洛陽伽藍記》描繪洛陽城中,“昭提櫛比,寶塔駢羅”,佛宇多達1367所,正是在這新的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各族群眾熔為一爐,最終形成了嶄新的隋唐風貌。與此類似,伊斯蘭教東傳與突厥、回鶻西遷相結合,造成了中亞的伊斯蘭化和突厥化同步發(fā)展的結果,突厥—伊斯蘭文化成為中亞多民族共享的文化。蒙古武力與藏傳佛教相結合,形成了從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到南俄草原、囊括眾多民族的廣闊的藏傳佛教文化圈??梢?,絲綢之路不僅推動了農(nóng)耕、游牧等經(jīng)濟形態(tài)交流,也推動了文化交流與浸潤,人類相互認知、逐步交融,文化跨越了民族的界限,文明的整合與共享成為可能,各民族共同點越來越多,走向全球化和“命運共同體”的大舞臺,從另一側面開啟了人類社會全球化的歷史進程。

在以絲綢之路為軸心的古代世界體系中,作為“華戎所交一都會”的敦煌居于中心節(jié)點地位,它雖然不是具備強大驅(qū)動能力的王朝政治軍事中心,卻留下了最多的與絲綢之路有關的文化遺產(chǎn),顯示古代的敦煌具有全方位的受納條件和輻射能力,是外來文化本土化的第一站。敦煌藏經(jīng)洞的約四萬件文書是世界上最令人驚嘆的寶藏之一,敦煌洞窟的壁畫是中國境內(nèi)的佛教遺址中保存最好規(guī)模最大的。藏經(jīng)洞文書的語言包括梵語、粟特語、藏語、回鶻語、于闐語,斯坦因稱之為“多語種圖書館”。文書與壁畫中所涉及的宗教包括摩尼教、祆教、基督教、猶太教、佛教等,是包含絲綢之路上各種宗教原始材料的最翔實的資料庫。藏經(jīng)洞中的宗教文獻顯示,敦煌人對不同信仰的包容令人驚嘆,體現(xiàn)了絲綢之路國際化的特色,而這正是絲綢之路歷史的突出特征。即使在蒙古時代,敦煌也在“歐亞大貿(mào)易圈”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為察合臺汗國的中心之一,敦煌仍是不可替代的商業(yè)與文化中樞,除了莫高窟保留下來的洞窟和文書外,《經(jīng)世大典·站赤》《馬可波羅游記》等傳世文獻也證實了這一點。

敦煌文書不僅能讓我們了解絲綢之路上做生意的商人是什么人,交易的是什么商品,商隊的規(guī)模以及貿(mào)易對當?shù)氐挠绊?,它們還能揭示絲綢之路在更大意義上的影響,即絲綢之路文化特別是宗教文化對民族的影響。宗教不是憑空存在的,它需要受眾的信仰,離不開民族及其語言這一載體。敦煌文書向我們展示了絲綢之路上令人目不暇接的各種民族、語言和文化,反映了古代各族信仰的多樣性、復雜性以及變動性,顯示了他們與敦煌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很多人由于家鄉(xiāng)飽受戰(zhàn)爭之苦遷入和平地區(qū),并帶入了新的信仰和技術。遷入者帶來了他們自己的宗教和語言。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國擁有廣泛的信眾,無疑影響最大,對隋唐時期的民族融合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摩尼教、祆教和來自敘利亞的景教也都有信徒,但在今日中國已難覓影蹤,只能在敦煌文書中看到其昔日盛景。生活在絲綢之路上的人們對于宗教信仰在文明之間的傳播、傳譯和變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反過來說,傳播于絲綢之路上的宗教文化也對民族的交融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敦煌文書顯示出不同族群的人們對于彼此的信仰異常包容,這正是古代絲綢之路大放光彩的原因之一。

【作者簡介】田澍,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主要從事西北邊疆史研究。

李并成,西北師范大學敦煌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歷史地理學研究。

劉再聰,西北師范大學絲綢之路文明復興與中國向西開放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教授,主要從事敦煌學研究。

高榮,河西學院河西史地與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主要從事漢唐史研究。

楊林坤,蘭州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西北史研究。

胡小鵬,《西北師大學報》編審,主要從事西北民族史研究。

【責任編輯:楊蓮霞】

猜你喜歡
敦煌文明民族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我們的民族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請文明演繹
漫說文明
亮麗的敦煌
絕世敦煌
多元民族
對不文明說“不”
三台县| 济宁市| 城市| 阿瓦提县| 宜城市| 高碑店市| 华宁县| 海门市| 贵港市| 长丰县| 凤庆县| 天长市| 屯昌县| 永仁县| 如皋市| 平和县| 江津市| 会东县| 凤翔县| 甘德县| 玛沁县| 晴隆县| 临颍县| 霍林郭勒市| 垣曲县| 三门峡市| 阿鲁科尔沁旗| 宁强县| 浙江省| 河曲县| 田东县| 大荔县| 海盐县| 米脂县| 达尔| 兴城市| 成武县| 察隅县| 孝义市| 房产| 周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