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天平
摘要:俗話說得好:“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睂胄抡n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恰當而新穎的導語,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精心設計導語,讓學生首先聽到的是富有啟發(fā)性感染力的開場白,定能使學生的精神為之一振,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也就能隨之產(chǎn)生了。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激趣
對于語文課,許多學生往往提不起多大興趣,說它猶如一潭死水。究其原因,除了教材的不靈活外,還和和教師的教法有很大關系。激趣,顧名思義,即是激動興趣。蔡元培說過:“我們教書,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樣,注滿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學生讀書的興趣。”一旦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因而學得就十分積極主動,也很有成效?!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這話是很有道理的。
一、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傳統(tǒng)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就是以教師為中心,課堂上教師憑借一張嘴、―支粉筆采取滿堂灌的形式向學生傳輸知識,學生只好被動的接受的知識,老師怎樣講學生就怎樣記、怎樣說,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種語文課堂教學的弊端日漸顯露出它的弊端。一堂語文課教師―講到底,不但限制了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而且抹殺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更不用說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了,久而久之學生就變成了完全依賴老師的講。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的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基本思想,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實現(xiàn),這也迫切需要打破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改變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局面,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克服依賴心理,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如我在教杜甫的《石壕吏》一問時,我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各顯身手,要求他們通過自己的想象把官吏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急應河陽役等內(nèi)容編排成小品、話劇等在課堂上展示出來。于是學生就三、五個一組在課下積極準備,在課堂上踴躍展示,充分發(fā)揮學生了主動性,從而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把課堂真正還給了學生,使學生不但掌握了《石壕吏》一文的知識,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 趣。
二、注意創(chuàng)設課堂導語
俗話說得好:“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睂胄抡n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恰當而新穎的導語,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精心設計導語,讓學生首先聽到的是富有啟發(fā)性感染力的開場白,定能使學生的精神為之一振,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也就能隨之產(chǎn)生了。有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就能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這也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因此,一堂課開頭數(shù)分鐘導語的作用不容忽視。如:介紹一個故事、一副對聯(lián)、欣賞一幅插圖、設置一個懸念……好的導語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認真求知。比如,教學七年級下冊第6課《黃河頌》一文時,我采用這樣的導語:“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孕育了五千年中華文明古國的燦爛文化。它以博大的胸懷滋養(yǎng)著勤勞樸實的炎黃子孫,又以驚濤拍岸的氣勢鼓舞著中華兒女??谷諔?zhàn)爭時期,詩人光未然隨軍行進在黃河岸邊。雄奇壯麗的山河,英勇抗敵的戰(zhàn)士,使他感受到中華民族頑強的奮斗精神與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著黃河母親,唱出了豪邁的頌歌!”此段導語,言簡意賅,充滿激情,寥寥數(shù)語,使學生一開始就進入輕松歡快的濃厚的學習氛圍中,這有利于調(diào)控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激發(fā)思維,引起聯(lián)想,為下一步的課堂學習留下想象的空間。
三、教師設疑激趣,扣人心弦
古語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問是思維的火種,有疑問才有思維。設疑是調(diào)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啟發(fā)式教學的核心。教育的全部藝術就是喚醒年輕心靈天然好奇心的藝術,目的就是為了讓這種好奇心在學習中得到滿足。教師通過設置科學精妙的問題,造成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激發(fā)學生探索問題的熱情,讓學生在興趣盎然高漲的情景和環(huán)境中學習,達到事半功倍高效學習的目的。設疑貴在精妙科學,角度新穎,能激發(fā)出學生的強烈興趣。例如《祝?!分袑懴榱稚└募藓?,夫死子殤,再回魯鎮(zhèn)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這里似乎沒有問題,淺得很,稍不留意就滑過去了。但我們?nèi)绻钊胩骄?,就可見作者的匠心了:為什么改嫁后的祥林嫂,人們并不改稱她為“賀嫂”或“賀六嫂”,卻仍叫她祥林嫂呢?魯迅先生特別另作一段而突出之,難道僅僅是陳述魯鎮(zhèn)的禮儀習俗嗎?這樣一問,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頓時興趣大增,積極探討答案。通過討論,學生便知曉,這正表現(xiàn)了舊社會對改嫁婦女的鄙視與奚落,“仍然”二字,意味深長,蘊含著濃厚的封建道德色彩,也為后文所謂“二夫陰間爭妻”埋下伏筆。
四、運用多媒體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敝挥屑ぐl(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才能樂于接受,此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配樂朗誦,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體提供的有關背景資料、影片、錄像等,能創(chuàng)設與教材密切相關的情和景,通過聲像并茂、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調(diào)動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運用多媒體還可以實施審美教育。語文學科包含著其它學科無法相比的美育因素,這種性質決定語文教學必須成為審美教育的主陣地,多媒體計算機教學,聲像文結合,讓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nèi)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式,讓靜態(tài)的審美對象活躍起來成為動態(tài),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鐘的時空限制,縱貫古今,橫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創(chuàng)造一個嶄新的審美時空。運用多媒體可以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達到理解知識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學《桃花源記》時,從網(wǎng)上搜集了大量能表現(xiàn)桃花美景的古畫、攝影等圖片,用power point制作精美的課件,運用于課堂教學中。通過把世外桃源這一優(yōu)美的景象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通過視覺和聽覺綜合形象,聲像兼?zhèn)?,使學生從活潑、生動、直觀的畫面去感受小石潭的清、幽、雅的景致,體味作者向往和追求世外桃源的美好愿望,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了一個極為生動的情境,提供了豐富的外部刺激,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增強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提高了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