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遼寧鞍山岫巖滿族自治縣,于公眾而言是個陌生的地名。2012年8月4日,受臺風“達維”影響,這里普遍受災,當?shù)赝▓蠓Q死亡五人,失蹤三人。但央廣新聞報道收到的一份村民匿名寄來的死亡人員名單顯示,死亡人數(shù)不止五人,當?shù)卣赡艽嬖诓m報。根據(jù)這份名單,共有三十八人在岫巖“8·4洪災”中遇難,遇難者的姓名、年齡、家庭住址等信息,均被詳細地統(tǒng)計在內(nèi)。
八人?還是三十八人?按照當?shù)卣倬W(wǎng)2012年8月6日發(fā)布的消息,“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岫巖死亡五人、失蹤三人”,之后,再無死亡人數(shù)的公開通報。經(jīng)過記者挨家挨戶地核實,死亡名單上的人員地址、死亡時間都相當準確。但死亡人數(shù)差別為何如此之大?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jié)是,有村民反映,村干部用“雇一個人一千塊錢給背山上去,倒點兒汽油然后點著”的方式處理遇難者尸體,還有村干部告誡村民,不允許往外說死人的事。從此細節(jié)看,這很可能是一起人為瞞報自然災害傷亡損失的嚴重事件,而不是如外界的善意分析那樣,是官方疏于跟進通報災害損失信息。
洪災死了人,這是當?shù)毓俜脚c民間都知道的事實,死了人是否要讓外界知道,似乎有了分歧。為什么要瞞報?最大的原因,可能還是與追責有關。比如,洪災背后,可能存在防汛工作不力,以及災后救援疏漏等問題。當然也可能是習慣性做法,一看到死人就下意識選擇控制死亡人數(shù),而不管是天災還是人禍。
瞞報死亡人數(shù),以及粗魯野蠻的善后做法,是對生命的漠視。讓人吃驚的,不僅是瞞報的事實本身,還有“死亡人數(shù)是可以瞞得住的”這一尷尬現(xiàn)實。不管是如洪災這樣的天災,還是如礦難這樣的人禍,一遇到死人就隱瞞真相的做法,讓權力者成為真相的壟斷者,他們在乎的不僅是瞞住外界,更是瞞住上級。媒體查詢發(fā)現(xiàn),無論是2013年岫巖縣的政府工作報告還是鞍山市的政府工作報告,對2012年的工作回顧中,均未提及“8·4洪災”死亡人數(shù)。隱瞞,無視,就像從來都沒有發(fā)生過一樣。
他們在一場天災中喪生,又在接下來的一場人禍中失去了被寫入遇難者名單的資格,甚至是被統(tǒng)計進死亡人數(shù)的資格?;钪臅r候微不足道的命運,并沒有因為突如其來的死亡而改變,這似乎是死者的宿命,無疑更是生者的悲哀。死者為大,卻換不來對生命的起碼尊重,生者對此該做出怎樣的回答?
【原載2016年12月13日《南方都市報·社論》】
插圖 / 不能說的秘密 / 張廣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