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聞宇
杖藜者,多指腿腳不便而上了歲數(shù)的人。我這里景仰的,是《中山狼傳》里“遙望老子杖藜而來”的那位“丈人”。
兒時翻看小人書《東郭先生》,非常崇拜那位站在奔馳的戰(zhàn)車上扯弓搭箭、對“人立而啼”的中山狼奮力攢射的趙簡子。武功超群的趙簡子,行獵時鄉(xiāng)官前導(dǎo)、鷹犬羅后,所過之處驚塵蔽天,足音雷鳴,十里之外,不辨人馬。幼年之仰慕,與我長大后從戎也有些關(guān)涉。實際上,趙簡子和杖藜老人只是故事里的兩個陪襯人物,文中所著力刻畫的,是貪婪詭詐、忘恩負(fù)義的中山狼和迂腐麻木、濫施仁慈的東郭先生。
社會發(fā)展,人口劇增,現(xiàn)在的原野上很難見到狼了。但社會風(fēng)氣滑坡,名利膨脹,物欲橫流,貪污盜竊、坑蒙拐騙的,搶劫殺人、拐賣婦女的,屢掃難絕,可以說,狼性依然是深深地滲透于生活中人的內(nèi)心里的。馬中錫寫的《中山狼傳》,仍不失其現(xiàn)實主義的尖銳鋒芒。
東郭先生,代表著一類廣泛而糊涂的人性。明知狼“性貪而狠,黨豺為虐”,卻溺于泛愛,袒遮庇護(hù),他欺騙趙簡子,救下狼之后,狼卻要吃掉他,“先生倉促以手搏之,且搏且卻,引避驢后,便旋而走,狼終不得有加于先生,先生亦極力拒,彼此俱倦,隔驢喘息”。像東郭先生這樣燒香惹鬼叫、直弄得自己“隔驢喘息”式的自以為是的角色,今天仍大有人在。
彈指間,本人也年逾古稀了,重讀這則寓言,大約是年歲相仿所致,忽然對文末的杖藜老丈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遙望老子杖藜而來,須眉皓然,衣冠閑雅,蓋有道者也。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拜跪啼泣。丈人聞之,欷歔再三。以杖叩狼曰:“汝誤矣!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儒謂受人恩而不忍背者,其為子必孝,又謂虎狼之父子。今汝背恩如是,則并父子亦無矣!”乃厲聲曰:“狼,速去!不然,將杖殺汝!”
狼就是狼,不服訓(xùn)誡,狡辯再三,最后被丈人處死于布囊,棄扔于道而去。這位很平常的村野老者,未必博覽群書而有多大學(xué)問,可他正氣入骨,善惡分明,遇事沉著,處變泰然,懲惡狼有如弈棋,救焚溺易于反掌,真不愧是一位神仙似的“有道者也”。杖藜老人性格堅卓,活得瀟灑,處置惡狼后,對東郭先生說道;“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與也。”言已大笑,先生亦笑。
同樣是笑,丈人的笑是開心清爽的、坦然明亮的,自以為飽學(xué)的東郭先生,則笑得有些尷尬。杖藜之“藜”,即鄉(xiāng)野常見的灰菜,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葉可食,老莖可作拐杖。杖藜老者,窮而骨朗,對人情世故了然于胸,迂腐透頂?shù)臇|郭先生,這個時候應(yīng)當(dāng)跪地拜師才對。
從古以來,儒家忠恕,佛家誠善,道家空靈,墨家兼愛,其共通的弱項乃懲惡乏力,將世事推諉給輪回與天命,致使污濁、腐敗之氣長期侵蝕著社會與人生。然而,在廣漠的大地原野上,在人間不起眼的傳統(tǒng)脈絡(luò)里,也正因為不乏“杖藜”的有道者,中山狼之輩才很難得逞,總也成不了氣候——天網(wǎng)恢恢,是謂“大道低回”。
時下中日交惡,有友人認(rèn)為,我們作為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假如識不透日本右翼的狼子野心,就是個典型的東郭先生。這樣比喻,引我深長思索,便想起這則寓言里的杖藜老人。
活到老,學(xué)到老。少年時鐘愛趙簡子,屬于天真孟浪;中年時未改初衷,分明為志大才疏;而今進(jìn)入晚年,轉(zhuǎn)而景仰杖藜者,也算是隨著光陰趨于成熟吧。
【佚 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