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社會上的老人,有時候不為家人喜歡,不但是代溝的問題,老人的嘮叨,老人的固執(zhí),老人的疾病,所謂“老病床前無孝子”,造成老人成為社會所要拋棄的東西。但是我們作為老人,要能夠懂得享福,當有需要經(jīng)驗傳授的時候,也要在青年晚輩歡喜你的情況之下,不要執(zhí)著,不能一直執(zhí)著過往的方法,讓人覺得你太過固執(zhí),致使年輕人不喜歡你。
老人不要倚老賣老,不要老氣橫秋,不要老而不化,不要老而固執(zhí)。老人要有童心,要有開通的性格,能夠拿得起,放得下;老人要老而有用,老而有趣,老而有才。
老人能常保一顆赤子之心,就能返老還童,如享有“臺灣畢卡索”之稱的劉其偉,人稱“老頑童”。老人總要有一些讓人覺得他可愛的地方,像張大千的胡子、于右任的拐杖、郎靜山的照相機、李天祿的布袋戲、陳達的“思想起”,這都是老人的可愛。
老人要有不服老的企圖心、旺盛力,要做一個退而不休的老人,例如有的人在家含飴弄孫,有的人到公園掃地,有的人到街上拾荒。自己能夠安排自己的生活,不但自己活得自在快樂,也不會造成家庭、社會的負擔。
老人也要有智慧,能夠給人一些啟示上的價值。老人還要講究專長,例如學電腦、學英文、學唱戲、學畫畫。老而能夠讀書、自修、著作、修行,日子比較容易打發(fā)。
老人不是年紀,而是心境;老人不在身體,而在心靈。如果在自己的性格上、能力上,都能與社會有利益、有關(guān)聯(lián)。在家庭能夠“老做小”,能夠給人歡喜,則不但不會令人討厭,當然就能夠成為一個快樂而可愛的老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