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坤
摘要:閱讀教學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但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閱讀狀態(tài)并不理想,學生累而且效率低下,基于這種狀況,閱讀教學中注重熟讀、復述與經典誦讀,發(fā)展自由閱讀,采用“閱讀+N”的方式,既兼顧了傳統(tǒng)課堂的“群體同步行為”,又為學生的“私人訂制”提供了空間,不失為重構語文閱讀教學,實現(xiàn)語文教學效益最大化的一種有效途徑。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重構
語文新課標對閱讀教學的要求是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眾所周知,在語文的基本能力中,“讀”無疑是最重要的,所以不少人都奉行“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這一道理。但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閱讀狀態(tài)并不理想,學生累而且效率低下。因此,文章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引下,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進行新的思考和探索,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
伴隨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長期潛在的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筆者結合教學實際,現(xiàn)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具體分析如下:
首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本都是采用“讀——悟——讀”這樣程式化的流程,學生自主進行閱讀實踐的時空有限。往往為了追求所謂的形式的花樣翻新,而忽視了學生自己的學習需求和情感體驗。其次是每個年級的閱讀都有明確的要求,都有各自的特點,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往往被忽略,尤其是中高年級的閱讀幾乎都采用一樣的方式,要么越位,要么不到位。第三就是我們把大量的時間用來進行繁瑣分析講解,和做那些支離破碎的令學生頭疼的閱讀練習上。如今,傳統(tǒng)的閱讀與當代或未來的閱讀正在經歷一場劇烈的嬗變,即閱讀活動越來越指向把不同空間的文字信息(如紙質文本、電子文本等),用超鏈接的方法組合成一種“超文本”的閱讀。這就要求今天的閱讀教學必須沖破那種畫地為牢,從課文到課文的死板模式,才能讓我們真正走出司空見慣而不自知的誤區(qū),才能真正生成我們的教學智慧。
二、新課改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新思考
實踐證明,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可以靠三條腿走路:一是低年級注重熟讀、復述與經典誦讀,二是中高年級自由閱讀課,三是采用“閱讀+N”的方式。
1、低年級要注重熟讀、復述與經典誦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讓孩子們能盡快地踏上閱讀的快車道,我們可以做加減法,在拼音教學階段,以正確快速認讀為目標,淡化在四線格中寫的要求,為識字教學提供拐杖,騰出時間。在識字教學中,減少字形分析,把精力主要放在多識上,通過反復出現(xiàn),識牢每個字。多數(shù)課文可以不做精講,有些課文要有感情地朗讀,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導學生熟讀、復述上。同時在每節(jié)課前抽出五分鐘,重點誦讀《弟子規(guī)》《三字經》等,教師可以只講大意,一律通過這五分鐘滾雪球式反復誦讀,課外不增加任何負擔。這樣既增加經典積累,又鞏固學生學過的生字。
2、中高年級注重自由閱讀課。自由閱讀課到了中高年級,功能已經發(fā)生了變化,鞏固識字已經不再是主要任務,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感受閱讀的快樂,形成初步的閱讀個性取向是我們的目標。中高年級的自由閱讀課以學生自讀為主,穿插讀書會或一本書的共讀,以指導學生讀書方法。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讀書領域,如有的學生喜歡讀軍事方面的、歷史方面的,有的學生喜歡讀文學的、歷史的,有的學生喜歡讀科學的、生物的。學生閱讀的個性取向主要通過老師發(fā)現(xiàn)、評價來引導,每節(jié)課評選閱讀之星,一個階段作一個小結。抓住一些讀得有難度的同學進行表揚,表揚他們敢于挑戰(zhàn)難度,這樣他們會樂于敢于挑戰(zhàn)新書。有些孩子不愛做讀書筆記,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不強求,但是教師必需指導學生如何學會做讀書筆記。
3、采用“閱讀+N”的方式。第一種方式:“閱讀+群文串讀”。教師指導學生閱讀一篇課文,不能僅僅滿足于從課文到課文的狹隘視野,可以讀一篇帶一篇或片斷的方式,為解讀課文提供參照式串讀。這樣做,不僅有助于幫助擴大學生的閱讀量,而且使閱讀活動因為有了對照讀物的參與,激活了學生的閱讀思維,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提升了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比如教學《狐貍與葡萄》時,就可以和《狼來了》《蟬和狐貍》組合起來,讓學生從三則寓言中的“對話”找出共同點:撒謊。這樣串讀比較,推動學生自主建構閱讀的能力。
第二種方式:“閱讀+口語交際”。神話原本是遠古時代人們的一種口頭傳說,正是通過人們的世世代代口耳相傳才逐步形成并不斷豐滿。利用課文中的神話類體裁,在口語交際中適度進行訓練,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例如《夸父逐日》,可以先讓學生聽聽老師講故事,聽了之后讓學生嘗試講故事。先要求學生自己講給自己聽,覺得順口了再講給大家聽。怎樣才能把故事講好呢?讓學生把同學們所講的對照課文,討論如何才能講得具體生動,最后教師幫助總結:先理清大結構,再說清小結構。這種課型,既實現(xiàn)了以口語交際神話閱讀理解,又以閱讀提升口語交際能力。
第三種方式:“閱讀+詞句訓練”。如果語言是一棟樓,詞句便是搭建的磚石。所以閱讀與詞句訓練的關系最為密切,因閱讀而忘記了詞句訓練,這樣的閱讀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種“閱讀生活”,完全達不到語文課程的閱讀目的。那么如何做到“閱讀+詞句訓練”呢?比如朱自清的《匆匆》,當學生賞讀“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這一組排比時,教師可以及時叩問:這時你會有怎樣的感覺?教師在黑板上提示:“……的時候,日子從……過去,我感到……是匆匆的”,學生按照這樣的句式各抒己見,會有相當豐富的聯(lián)想與創(chuàng)新?!伴喿x+詞句訓練”的方式對學生的寫作是有力的推進,更好地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
總之,小學語文課堂是一個多元化存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課堂教學的主流價值是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在低年級注重熟讀、復述與經典誦讀,中高年級發(fā)展自由閱讀,閱讀教學采用“閱讀+N”的方式,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小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提升整個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效率,而且對全面實現(xiàn)小學語文的教學目標有著積極有效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曉寧.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再思考[J].中小學電教.2011(08).
[2] 李運勝.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小探[J].學周刊.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