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芬芳
醫(yī)生的三本書
文/鄭芬芳
醫(yī)生的一生,都離不開書。
求學時期,手中有書,那是有字的書。從生理、病理、免疫、生化、組胚、藥理、藥學,到內(nèi)科、外科、兒科、婦產(chǎn)科……哪個不是被輪番轟炸、死而后生的。深夜食堂里燈光的色調(diào),凌晨四點城市的蘇醒,都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
曾經(jīng)以為,度過期末的煎熬,考完了一門就可以丟掉一門。然而,這一本一本的書,彼此纏繞,草灰蛇線,互為補充。抽絲剝繭、尋根究底地讀,直到有一天,這些書都融為一體,描繪的就是無限接近我們自己,接近“人”;這些書,也都與閱讀者融為了一體,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內(nèi)容伴隨著歲月而更迭,要義卻始終不離左右。
穿上白大褂,手中成書,那是無字的書。用什么樣的角度和速度,讓針頭刺入皮膚,才能最不痛;什么樣的表情和語氣,最容易得到病人的信任;病變的組織,到底要切掉多少,才是那個“多一分則多、少一分則少”的剛剛好?
每一天的歷練,看似重復,接病人、問病史、寫病歷、管病人、送病人;每一天的重復,卻又不是復制,每一個病人都是一本嶄新的書籍,也許跌宕起伏、也許險象叢生、也許柳暗花明、也許黯然神傷,細讀精讀,自己讀了還要與大家一起讀,寫讀后感、找演變規(guī)律、思考重復的可能性,等等不一而足。
在瑣碎的時間沙礫里,積淀了一件又一件的璀璨寶物——人類維持和恢復健康的奧秘,這大概就是無字的書給予醫(yī)者最好的回贈。
行醫(yī)日久,接待每一位病人,心中有書,那是心靈的書。古話說,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yī),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yī)。對醫(yī)者而言,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心靈的那本書,時時、刻刻、人人都要讀一讀。在猶豫的瞬間、在恍惚的邊緣、
在每一個自我相處的日常,都要念一念,這一身白衣下面的紅心,究竟為誰而紅、又為何而動。
心靈的那本書,是風雨中的指路燈,讓腳步即使有深有淺,也是始終方向如一;是杰克船長手中的方向盤,堅定者有如神助,背叛者終會受到嚴懲。
醫(yī)生的三本書:有字的書,助我安身;無字的書,助我立業(yè);心靈的書,助我尋根本。讀的是知識、行的是專業(yè)、做的是人生。
讀透三本書,無愧于白衣。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