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記載了東漢末年青年禰衡擊鼓罵曹操的故事。故事是這樣講的:青年禰衡非常有才氣,而且善于擊鼓,頗受曹操寵臣孔融的賞識,曾幾次向曾操推薦??墒牵[衡卻不滿曹操的為人,稱病不肯前往,曾操非常生氣,但礙于禰衡的才名,不便殺他,就令他在宴會上為賓客擊鼓助興,存心出出他的洋相。到了那天,禰衡在曹操的大殿上擊鼓,那是著名的《漁陽三撾》,青年禰衡精通音律,在座莫不感懷。按規(guī)矩,擊鼓要更衣,他慢慢脫下舊衣服,裸體而立,渾身盡露。眾人都把臉遮了起來,而禰衡毫不在乎,徐徐著褲,顏色不變。曾操大罵禰衡不知禮法,無禮取鬧?!拔崧陡改钢?,以顯清白之體耳!”禰衡慨然應(yīng)對。
真正有價(jià)值的表達(dá)都會被當(dāng)時(shí)的一些污濁氣息掩蓋著。比如禰衡的行為藝術(shù)。當(dāng)然,我們把行為藝術(shù)家看作娛樂圈中人,本身就帶有某種偏見。至于是娛樂圈不歡迎行為藝術(shù),還是行為藝術(shù)不歡迎娛樂圈,就不得而知了。
(選自《見慣而怪之——課本之外的歷史》/李陽泉 編著/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6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