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秉輝
科學與算命,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不料卻有一項得了諾貝爾獎的科學被用來算人能活多久。美國一家大學老年醫(yī)學研究所的教授還設計了一個“壽命計算器”,可以計算人的壽命有多長??蓜e說,還真有點道理。
2012年有三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醫(yī)學或生物學獎。這三位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人體細胞分裂、新陳代謝時,其細胞核內叫做“染色體”的遺傳物質頂端部分會被磨損,這易被磨損的部分叫做“端粒”,一旦端粒磨損殆盡,細胞便不能再行分裂而趨死亡。人體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都死了人當然也活不成了。所以,端粒的長短應與人的壽命相關。因此,歐美國家立即創(chuàng)辦了若干為人檢測端粒長短的公司,他們聲稱只要花300美元,驗一次血便知壽命長短。此言既出,褒貶不一,連三位諾貝爾獎得主中的兩位都給出了截然不同的意見。
看來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也絕非易事。即使從理論上來說,由于端粒被消耗,一個細胞能分裂的次數(shù)為50~70次(癌細胞除外),不能更多,被稱之為“海弗立克極限”,但甲細胞能分裂50次,而乙細胞能分裂70次,以哪個為準?假設平均皆為60次,還需看不同的細胞分裂1次需要的時間是否相同,若甲細胞一年分裂1次,分裂60次則需要60年;乙細胞一年半分裂1次,分裂60次則需要90年,以哪個為準?話又說回來,即使算下來“細胞們”將在此人百歲之時同時不再分裂,使此人生命歸于終結,那么又有誰來保證此人在百歲之前不得肺癌或心肌梗死等疾???事實上,如今的人有幾個是因“細胞們”都不再分裂了而壽終正寢的呢?由此看來,得了諾貝爾獎的科學獎項也未必能“算命”。
無獨有偶,美國波士頓大學醫(yī)學院、老年醫(yī)學研究所的珀爾斯教授,提出了一個叫“壽命計算器”的計算人壽命的方法,它先設定男性可活到86歲、女性89歲,然后有60個加減法要做。比如,與家人和睦、與朋友常聚,+0.25歲;住處空氣好,+0.5歲;開車使用安全帶,+0.75歲;陽光下常用防曬油保護皮膚,+0.5歲(很少用則-0.5歲);排便不規(guī)律,-0.5歲等。這個“計算器”確實真的在計算人的可能的壽命,應該也是科學的,盡管比不上得了諾貝爾獎的那么“科學”。
60個加減法雖略顯繁瑣,但影響人壽命的因素恐怕還遠不止這60條,所謂“百密難免一疏”,要是珀爾斯教授疏漏了影響10~20歲的哪一條,那么這60條也就“白算”了。不過,也要看到這個“計算器”積極的一面,它告訴人們健康的生活行為有利于健康長壽。比如:
飲食方面 每周不吃快餐,+4歲;而每周吃快餐多于5次,-2歲;很少吃烤魚、烤肉,+1歲;吃大量甜食,-1歲;吃得很多以致肥胖,-5歲。
行為嗜好方面 吸煙或暴露于二手煙環(huán)境中,-4歲。在吸煙的條款下還要附加,每天吸煙1支,-0.5歲;每天吸煙10支,-5歲;20支,-10歲;大于40支,-15歲。每天飲啤酒或含酒精飲料大于3杯或白酒大于2杯,-7歲;不從事危險的性行為、不注射違法藥物,+10歲。
運動方面 有每天鍛煉30分鐘的習慣。每周7天,+5歲;3天,+3歲;很少,-1歲。
心理方面 善于減壓,+1歲;不善于減壓,-2歲。對走向衰老感到樂觀,+2歲;悲觀,-1歲等。
不過,與其去算能活多久,還不如努力去爭取活得健康、活得久。老子說過“我命在我,不在天”。人的命運是要靠自己去爭取的,健康也是人命運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部分,要靠自己去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