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是中國西部的古老民族,歷史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古羌人,現(xiàn)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松潘、黑水和綿陽市的北川縣、平武縣等地。羌族依山而居,羌寨一般建在地勢陡峭的半山,因此羌族也被稱為“云朵中的民族”。
悠久的歷史與閉塞的生活環(huán)境,使羌族文化中保留了不少古風(fēng),其歌舞、習(xí)俗也是淳樸厚重、古色古香,其中,羌笛演奏、卡斯達溫舞、羊皮鼓舞、羌年等多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羌笛已有2000多年歷史,漢代即已流傳于四川等地,唐朝時是邊塞常見的樂器,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邊塞詩中,在宋、元、明時期的文人詩歌中也很常見。羌笛多用岷江上游高山生長的油竹制成,音色清脆高亢,略帶悲涼,常用來傳達思念、向往之情,流傳下來十余首古老的曲牌。羌族沒有文字,音樂成為人們?nèi)粘I钪胁豢苫蛉钡脑?,是社會交流、文化傳承的重要渠道,除羌笛外,羌族的樂器還有口弦、嗩吶、腳盆鼓、羊皮鼓、鑼、響盤、指鈴、肩鈴等。
“沒有歌不行,沒有舞亦不行?!鼻甲逦璧付嘣从谧诮碳漓?,也保留了原始、古樸的風(fēng)格。
卡斯達溫舞主要流傳于阿壩州黑水河流域,羌語稱“克蘇鞏·黑蘇得”,也叫“盔甲舞”“大葬舞”。據(jù)考證,卡斯達溫最初可能是古羌部落的一種祭祀禮儀,逐漸演變?yōu)閷⑹砍稣髑捌矶\勝利、祈求平安的一種民間祭祀歌舞,后來成為年節(jié)、慶典、喜喪等儀式中的歌舞??ㄋ惯_溫的表演大約七八分鐘,一群男舞者身著生牛皮鎧甲、戴皮盔、持兵器,步伐堅實,皚甲鏗鏘,呼喊聲悲壯,氣氛威武、肅穆。羌族自古英勇善戰(zhàn),此舞即帶有古代戰(zhàn)爭舞蹈的遺風(fēng),同時也受到藏傳佛教中跳神舞蹈的影響,成為遠古羌文化與吐蕃文化相融合的一個見證。
汶川的羊皮鼓舞,羌語稱“莫恩納莎”,原是祭神、驅(qū)鬼、求福、還愿、送死者靈魂歸天時“釋比”(巫師)所跳的法事舞蹈,后來演變?yōu)槊耖g舞蹈,形式更為自由。“羊皮抓鼓”是釋比不可缺少的法器,羊皮鼓舞有鮮明的羌族文化特色,生動地反映了古羌族的生活狀況、宗教信仰和內(nèi)心世界。
為祭祀天上的歌舞女神莎朗姐,羌族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都要舉行“瓦爾俄足”活動,俗稱“歌仙節(jié)”“領(lǐng)歌節(jié)”,集歌舞、飲食、宗教、習(xí)俗、服飾、建筑等于一體,在羌族民間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較完整地反映了羌族文化的梗概。因為是以女性為主的習(xí)俗,又稱“婦女節(jié)”。節(jié)日活動持續(xù)3天,女人們盡情地歡跳薩朗,農(nóng)事、家務(wù)事皆由男人操持。
羌族聚居的阿壩州,也是著名的生態(tài)旅游目的地,擁有高密度、高品位的世界級旅游資源,其中包括3處世界自然遺產(chǎn)、4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1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