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闖
河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素萍接見并頒獎,前排左一為作者
對鄭報集團的很多同事來說,2016年2月14日,是個引以為豪的好日子。這天晚上,在央視“2015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上,73歲的王寬站在了頒獎臺上。這一刻,掌聲雷動;這一刻,苦盡甘來;這一刻,熱淚盈眶。
王寬的報道,歷經(jīng)了漫漫15年的發(fā)掘、追尋之路,這個美好的結(jié)局很多人想到了,也沒想到。故事要從18年前說起。1998年,國家一級演員王寬退休后回淮陽探親時,一個8歲男孩闖進了視野。他叫小錢良,是個孤兒,奶奶又重病臥床,爺爺沒勁干活,真是苦了孩子。
王寬也出身貧苦,很同情,就掏出200塊錢,然而,就在孩子的奶奶顫抖著雙手接錢時,大冬天里光著腳、蓬頭垢面的小錢良突然跑上前來,撲通一聲跪下了:“王爺爺,俺想跟您學(xué)唱戲!”說完在院子里拼命翻起了跟頭,看著他的雙腳被凍得裂開了口子,王寬頓時淚流滿面,當(dāng)即決定帶他到鄭州去。
這收養(yǎng)啊,一旦開了頭就收不住了,一年多里,他又先后收養(yǎng)了5個孤兒。說到這兒,很多人會想,王寬很有錢嗎?不!他不但沒多少錢,還要照顧患了“漸凍癥”的外孫王海龍。面對親友們不解的眼神,王寬說,“看到缺爹少娘的孩子心里難受,只想讓他們有個溫暖的家,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家里一下子多了6個孩子,王寬犯了愁,只得去茶樓“賣唱”??墒牵m然他資歷最老、名聲最響,但“點唱率”卻不高,經(jīng)常一整晚地“坐冷板凳”?!皰瓴坏金B(yǎng)孩子的錢,騎車子渾身都沒勁兒,比打臉還難受?!蓖鯇捳f,深夜回家路上,冬天的風(fēng)刮著已經(jīng)凍得麻木的臉,攪拌著不知不覺掉下來的淚,有點疼。
職業(yè)敏感讓記者關(guān)注起了王寬。2001年4月,第一篇通訊《國家一級演員為何茶樓“賣唱”》重磅推出了,一石激起千層浪,人們以各種方式對王寬給予支持。
王寬告訴我說,他忘不了孩子們剛到鄭州時沒戶口,交不起借讀費,就挨個學(xué)校去求情的情景,難呀。南陽路一小從晚報上得知他的事跡后答應(yīng)全部免費接收孩子,王寬感動得當(dāng)場給校長跪下了……
是啊,面對6個孤兒,年過花甲的老人竟然堅守了6000多個日日夜夜, 堪稱壯舉了。他就是夜空中最亮的那顆星,用燃盡自己,換來星火燎原。
我們一直關(guān)注著王寬,不斷地為他的每個善行鼓與呼,同時也盡力幫助他解決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并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
2015年9月,得知王寬撫養(yǎng)的孤兒中最小的也完成學(xué)業(yè)找到了工作,17年養(yǎng)孤育孤,可謂花好月圓。于是,又一篇通訊《在鄭州,有一種愛叫“王寬家”》新鮮出爐。而這輪集中報道,最終使王寬的善舉譽滿神州大地。
怎樣才是好記者?我想,好記者應(yīng)該心存善良,善于發(fā)現(xiàn)好故事,它會觸動你藏在心底的那份柔軟和辛酸,并通過傳播讓你相信這個世界還有更多的溫暖。
“臺上,你蒼涼開腔;臺下,你給人間做了榜樣?!?是啊,“感動中國”這個榮譽,既是對王寬的褒獎和肯定,也是對鄭州乃至河南的褒獎和肯定,同時也是對記者持續(xù)追尋15年的褒獎和肯定。
其實,王寬的故事只是個縮影。而發(fā)生在鄭州的另一個故事也同樣令人動容。她叫諸秀珍,這是一群人高興地給她過生日的鏡頭,那一刻,老人掉下了眼淚。事實上,她是一位孤寡老人,這些人中沒有一個是她真正的親人。
時間追溯到1962年,孤苦無依的她來到市民徐洪山家中作保姆,先后悉心帶大了4個孩子。她每月都領(lǐng)取保姆費,過得倒也心安理得??墒且换问嗄赀^去了,她年紀(jì)大了,不愿意離開這個家了。怎么辦?徐洪山和老伴說,“她不想走就不走吧,只要我們和孩子們有一口吃的,就不會讓她餓著肚子?!?/p>
這一照料就是40多年,如今老人已105歲了。而這個故事感動了很多人,他們感慨地說,“愛是無價的,可以跨越血緣,大愛鄭州,責(zé)任媒體,名不虛傳?!?/p>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我慶幸我生活在了這個偉大的時代,我也慶幸我從事了這個崇高的職業(yè)。前輩穆青說,一個優(yōu)秀的記者應(yīng)該善于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的東西,把它奉獻給人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做有溫度的新聞人,把溫暖帶給你,這是責(zé)任,也是使命。
(本文系作者在由省委宣傳部、省網(wǎng)信辦、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記協(xié)主辦的“好記者講好故事——2016河南省慶祝記者節(jié)特別節(jié)目”上的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