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蕓鋒
小時(shí)候,家里來了客人,通常都要給小孩帶點(diǎn)小零食。不過,那時(shí)在馬蹬壩農(nóng)村,還沒有“零食”這種說法,而是叫“扎包兒”,意思就是討人歡喜的小禮物。
在我記憶中,外婆來我家最常帶著的“扎包兒”,是幾個咸鴨蛋。淡綠色的鴨蛋殼,輕輕敲碎之后,一股誘人的香味,就會裊裊而出,引得肚子里的饞蟲“咕咕”直叫,滿嘴都是吞不完的清口水。即便如此,外婆給我們的咸鴨蛋,我們還是會省著吃。每頓飯煮熟2個,再切剖成4瓣擺成一盤,我們一家4口每人一瓣。
同院子里的小伙伴,還會相互交換親戚帶來的“扎包兒”。除了熟雞蛋、咸鴨蛋,還有的是沒有完全炸開的炒包谷。有一種粒上生有小刺的包谷,專用于炒制用。熊熊的柴火將鐵鍋燒得暗紅,鍋里滾燙的砂子透出濃烈熱氣,將包谷子倒進(jìn)砂子,不一會兒便聽到“噼里啪啦”的爆炒聲。這種炒包谷又香又脆,如果誰家還舍得在爆炒時(shí)加點(diǎn)糖精水,那更是招惹小伙伴羨慕的上等“扎包兒”了。
同村小明的外婆家條件不好,然而每次給小明的“扎包兒”卻同樣不俗,是香香的紅苕梗。紅苕梗,是將蒸熟的紅苕切成中指頭大小的條子,自然陰干,除去水分,再倒進(jìn)熱鍋里用砂子翻炒。記得在小明家院壩外的竹林里,我們幾個小伙伴總是站成一排,小明依次在我們手掌心里放上三五根紅苕梗。俗話說“吃人嘴短”,何況還是那么香脆可口的紅苕梗,于是接下來的好幾天,我們都會眼巴巴地跟著小明的屁股轉(zhuǎn)。
不僅長輩會給小孩子“扎包兒”,有的晚輩在外面吃席的時(shí)候,也會給家里的長輩帶“扎包兒”,只不過“包”里的內(nèi)容,由零食變成了酒席上的肉或菜。在我小時(shí)候,馬蹬壩的人生活普遍艱苦,并不像現(xiàn)在這樣家家都可以經(jīng)常吃肉。那時(shí),吃肉被稱為“打牙祭”,如果不是家里來客或逢年過節(jié),就只有寄望于村里有人操辦結(jié)婚酒席。
既然是操辦的酒席,每張桌子坐幾個人、每道葷菜里的豬肉有多少片,那都是提前計(jì)劃好的。因此也就有了一些孝順的媳婦,悄悄用巴掌大小的芭蕉葉子,將屬于自己的那份葷菜——也就是兩三片豬肉、幾塊肉排——小心翼翼地包裹起來,帶回去給沒來參加酒席的老人享用。
老家的不少婦女,把自己舍不得吃的葷菜,通過“扎包兒”的方式給家里老人,以此博得了稱贊和尊重。不過也有個別的,弄巧成拙反而“露餡”。水井灣有一位媳婦,模樣俊俏、身手麻利,參加村里的酒席也舍不得吃肉片葷菜,都用“扎包兒”給婆婆帶了回去,表面上看很像一個孝順的媳婦。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有次她和婆婆吵架,婆婆向外人大倒苦水:“她在外面假裝孝順,還給我?guī)А鼉?。帶回來的‘扎包兒哪是我吃了的?全部是她自己吃了,還不準(zhǔn)我給別人說……”
從那以后,那家媳婦在我們眼里的形象就不再俊俏和麻利,而是灰頭土臉。直至最近,原在老家一起長大的幾位小伙伴相約小聚,幾杯啤酒下肚之后,大家談?wù)撈鸶鞣N童年趣事,談到“扎包兒”時(shí)竟不約而同提起了這位媳婦的往事。只不過,年已40出頭的我們,再沒有像童年時(shí)候那樣對她嘲笑奚落。
(責(zé)任編輯:周瑞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