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新良
善于同媒體打交道,能夠有效運用媒體、積極引導社會輿論,保持社會穩(wěn)定、維護國家安全,這是信息社會領導干部所必須具備的能力。當今社會,媒介資源已成為執(zhí)政資源的有機組成部分,媒介資源使用得當,推動工作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各級領導干部要提高同媒介打交道的能力,借用和運用媒介,提高執(zhí)政能力。
借用媒介之力“升旗桿”,做好正面宣傳,爭取理解支持。黨和政府的許多主張、政策、措施都需要通過媒介來傳達,讓大眾熟悉和了解,從政府認知變成大眾認知,從而形成合力推進工作。從引發(fā)一個議題,進入公眾視野,再到相應的公眾輿論的形成,最后到政府出臺相關的政策這一過程,媒介在政府決策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建立和完善新聞發(fā)言人制度,通過定期的新聞發(fā)布,主動發(fā)布信息、設置議題,使媒介自覺地圍繞政府部門所發(fā)布的議題來進行報道。其次,充分運用政府網站和政務微博,及時公開政務要聞和動態(tài),保持與公眾的溝通與互動。再次,順應新聞規(guī)律,運用傳播技巧,在關鍵時刻、重大問題上牢牢把握話語權。最后,根據工作需要來決定與媒體溝通的方式。通過媒體的正面宣傳讓群眾了解政府的工作程序,理解政府的實際困難,支持政府的具體措施。
善用媒介之力“拉舵桿”,做好突發(fā)事件輿論引導,主動化解危機。近年來,從社會上發(fā)生的一些事件可以看出,一條信息經過幾何式裂變,可迅速引爆輿論,引發(fā)群體性事件甚至政治危機。在全媒體時代,一旦發(fā)生突發(fā)事件,遲說不如早說,被動說不如主動說,領導干部不能失聲失語。首先要制定突發(fā)事件輿論引導應急預案,明確突發(fā)事件輿論引導的權責和流程。其次,要在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后,主動引導輿論,及時公開信息,做突發(fā)事件新聞的“第一定義者”、掌舵人。再次,要建立部門之間的信息聯動和溝通機制,確保政府信息的權威性和準確性??梢哉f,誰掌握了輿論主導權,誰就能化險為夷,最大限度減輕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甚至還能化危為機,變壞事為好事。
運用媒介之力“樹標桿”,講好故事,抓好典型引領。典型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古人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庇纱丝芍湫偷淖饔檬遣蝗菪∮U的。典型是最直接、最直觀的教材,注重運用典型開展教育是加強黨員干部教育的重要經驗,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和作風建設的鮮明特點。典型報道是對社會生活中具有時代感、帶有普遍意義的人和事的新聞宣傳,它具有一定的時代精神和潮流精神。習近平同志強調,做好輿論引導工作“關鍵是要提高質量和水平,把握好時、度、效,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讓群眾愛聽愛看,產生共鳴,充分發(fā)揮正面宣傳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雷鋒、焦裕祿的事跡影響鼓舞了幾代人,谷文昌、孔繁森、楊善洲等優(yōu)秀典型的宣傳在全社會特別是在黨政機關中形成了一種為民服務、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良好氛圍?!白蠲类l(xiāng)村教師”“最美村官”等“最美系列”及一些英雄群體、先進集體的宣傳報道,立標桿、樹典型,激勵人們見賢思齊、向上向善。
接受媒介采訪“有腰桿”,同頻共振,實現共贏。受“敏于行而訥于言”的傳統(tǒng)文化影響,很多領導干部對媒介采訪退避三舍,怕說錯話,表錯態(tài)。事實上,開放政府與封閉政府的最大區(qū)別就是政府官員能直接面對公眾,政務在陽光下運行。因此,領導干部要克服不愿意面對媒介的畏難心理,善于通過媒介采訪來傳遞信息,表明政府的立場和態(tài)度,適應在“聚光燈”和“放大鏡”下工作和生活。在接受采訪時,要能駕馭局面,引導記者而不是讓記者牽著鼻子走。要學會表態(tài),展示高效、務實和負責任的政府形象。對待記者既不能一味去討好,刻意去拉關系,也不能避而遠之,不理不睬、無可奉告。既不能高高在上,指手畫腳,更不要另眼相看,視為另類。要在平等的基礎上,與媒介記者交往、交流、交友,彼此支持,相互合作,實現共贏。
本欄編輯/張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