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朱金源 茍茹萍 馬希剛※
ICU低溫燙傷的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
王麗娟1,2朱金源2茍茹萍2馬希剛2※
目的 總結ICU內低溫燙傷的原因、預防措施,希望引起同行對ICU內低溫燙傷的重視。方法 對2012年至2016年度12例ICU低溫燙傷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尋找原因,制定預防措施。結果 12例患者均為熱水袋燙傷,伴有休克的患者11例,使用血管活性藥物維持血壓11例,使用鎮(zhèn)靜藥物9例,進行床旁CRRT治療10例,使用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12例,燙傷足部8例、小腿4例,接觸熱源的時間2~6小時。結論 通過燙傷患者的病歷討論,全員參與,做好低溫燙傷的風險評估,使用棉被等其他安全的方式保暖來減少ICU內低溫燙傷的發(fā)生。
低溫燙傷 ICU 原因分析 預防措施
低溫燙傷是指溫度在45~65℃之間持續(xù)作用于體表而造成的皮膚不同程度的燒傷[1]。因為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逐漸適應了與熱源溫度的接觸,就不會引起痛覺,而且在低熱能的連續(xù)供熱中,溫度之間的溫差較小,但是皮膚的表層組織在熱能作用下會逐漸脫水,引起損傷,且不容易被發(fā)覺。本研究就我院ICU近幾年低溫燙傷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探討低溫燙傷的影響因素并分析其原因。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至2016年度12例ICU低溫燙傷患者,均為熱水袋燙傷,男性9例,女性3例,年齡最小13歲,最大83歲,平均年齡55.5±18.31歲。
1.2 方法 對12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內容包括APACHE-Ⅱ評分、GCS評分、主要診斷、是否伴有休克、是否使用血管活性藥物維持血壓、是否使用鎮(zhèn)靜藥物、鎮(zhèn)靜深度RASS評分、是否機械通氣、是否行床旁CRRT治療、燙傷部位、發(fā)生時間、接觸熱源的時間、放置熱源后移動熱源位置間隔時間,對以往的住院燙傷登記表及病歷等安排專門的調查人員認真填寫相關調查表。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對于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
12例患者均為熱水袋燙傷。APACHE-Ⅱ評分23.41±8.09分,GCS評分10.7±4.90分。主要診斷:感染性休克8例,MODS2例,多發(fā)傷4例,急性閉合性顱腦損傷3例,急性腎衰竭7例;伴有休克的患者11例,占91%;使用血管活性藥物維持血壓11例,占91%;使用鎮(zhèn)靜藥物9例,占75%,RASS評分-1.15±1.62分;進行床旁CRRT治療10例,占83%;使用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12例,占100%。燙傷部位:足部8例,占66%,小腿4例,占33%。發(fā)生時間:白天9例,占75%,夜晚3例,占25%。接觸熱源的時間2~6小時,平均時間4.24±1.15小時,放置熱源后移動熱源位置間隔時間長度2.45±1.56小時。
3.1 低溫燙傷損傷程度影響因素 皮膚、皮下組織的熱損傷程度主要取決于溫度和熱源作用時間,在44~51℃之間的溫度時損傷程度與接觸時間長短呈正相關,而在51℃以上的溫度則只要極短的時間即可產生損傷[2],若溫度在60℃時接觸60秒則發(fā)生蛋白凝固而致不可逆的皮膚損害?;舸号?、王建榮[3]在大鼠低溫燙傷閾值的研究一文中得出,皮膚直接接觸熱源在45~70℃之間可引起低溫燙傷,皮膚直接接觸熱源在70℃以上引起高溫燙傷,皮膚損傷程度和熱致死率與接觸溫度、接觸持續(xù)時間、接觸部位有關;接觸42℃低溫熱源的大鼠與不接觸熱源的大鼠皮膚組織無明顯差別;大鼠接觸45℃低溫熱源2~3小時內有45.2%動物熱死亡;接觸50℃低溫熱源大鼠45~60分鐘內全部動物熱死亡,顯微鏡下可見60℃以上低溫燙傷組大鼠皮膚及皮下組織、深部肌層組織廣泛壞死。本組病例與熱源接觸溫度雖然不是很高,但接觸時間較長。損傷程度一方面和接觸熱源的溫度有關,一方面與接觸持續(xù)的時間有關,回顧病例發(fā)現接觸熱源的時間2~6小時,平均時間4.24±1.15小時;放置熱源后移動熱源位置間隔時間長度2.45±1.56小時,接觸熱源的時間比較長,而且放置熱源后移動熱源位置間隔的時間較長,導致了低溫燙傷的發(fā)生。
3.2 原因分析
3.2.1 患者相關的因素:通過回顧病例可以發(fā)現,大部分患者病情較重,APACHE-Ⅱ評分偏高,而且處于休克狀態(tài),使用了血管活性藥物維持血壓,致使外周血管收縮;由于具有人工氣道需要機械通氣,使用了鎮(zhèn)靜藥物,而且鎮(zhèn)靜評分分值偏低,RASS評分為-1.15±1.62分;使用人工氣道無法言語,或者患者處于昏迷狀態(tài),GCS評分偏低;或者行床旁CRRT治療限制了患者活動。當人體的局部長時間與高于45℃的熱源溫度接觸時,由于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已經逐漸適應了與該溫度的接觸,就不會引起痛覺的感應,而痛覺是人體的重要保護機制[4]。以上分析的因素均導致患者肢體末端尤其是足部的血液循環(huán)障礙,四肢末梢神經痛感覺遲鈍,肢體局部對熱力刺激感知障礙,對熱刺激引起痛覺的躲避反射減弱。這些均是造成低溫燙傷的發(fā)生的高危因素。
3.2.2 護理相關的因素:護理人員可能存在這樣的誤區(qū),即認為溫水(50℃以下)不會導致皮膚組織的損傷;我科護理人員對低溫燙傷的原理、機制以及引起的危害不是很清楚,對低溫燙傷不夠重視。第一,本組病例均是為了給患者保暖,采取了熱水袋置于患者兩小腿之間或足底,目的是改善患者的末梢血液循環(huán),卻忽視了患者對疼痛和熱刺激的感知能力,忽視了休克、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后末梢血管收縮的狀況。第二,本組病例放置熱源后,移動熱源位置間隔的時間較長,致使患者接觸熱源的時間較長,導致發(fā)生了低溫燙傷?;颊呒膊乐爻潭容^重,需要相關的治療護理措施就會較普通患者多,而沒有及時移動熱源的位置,觀察與熱源接觸部位的皮膚。
3.3 預防措施 第一,通過發(fā)生低溫損傷患者的全科護理病例討論,組織護理人員對于低溫燙傷原理、機制進行學習,對于低溫燙傷的危害進行發(fā)生案例現場教學,加深護理人員對于低溫燙傷的認識。第二,對于老年人、小兒、昏迷、麻醉未清醒者,水溫應調至50℃以下[5],對患者要做好低溫燙傷的風險評估。第三,對于休克患者,最好使用加蓋棉被保暖,或提高室內溫度,而不是熱水袋;即使使用熱水袋需要加用毛巾包裹,不可與患者皮膚接觸,可以放置在棉被內提高棉被內空氣的溫度,每隔30分鐘檢查熱源有無接觸到患者皮膚,防止低溫燙傷的發(fā)生。
1 馬文元,霍成,田社民,等.持續(xù)低熱致深度燒傷的實驗觀察[J].中華燒傷雜志,2002,18(2):99-101.DOI: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2.02.011.
2 解偉光,黎螯.甲苯磺丁脲與燒傷后高代謝[J].中華整形外科雜志,1991(1):41-44.
3 霍春暖,王建榮.大鼠低溫燙傷閾值的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34):4113-4115.DOI:10.3760/cma.j.issn.1674-2907.2011.34.008.
4 趙欣,于布為.疼痛機制研究進展[J].上海醫(yī)學,2007,30(6):462-465.DOI:10.3969/j.issn.0253-9934.2007.06.024.
5 殷磊.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443.
Cause Analysi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ICU Low Temperature Burn
(WANGLijuan1,ZHUJinyuan2,GOURuping2,MAXigang2.
1.NingxiaMedicalUniversity,TheGeneralHospitalofNingxiaMedicalUniversity; 2.TheGeneralHospitalofNingxiaMedicalUniversity,Yinchuan750004,China.)Correspondingauthor:MaXigang
Objectives To summarize the cause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low temperature burn in ICU, and hope to draw attention to low temperature burns in ICU.Methods Twelve cases of ICU patients with low temperature burns from 2012 to 2016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reasons were analyzed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were made.Results Twelv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hot water bottle burns, 11 patients with shock, 11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vasoactive drugs, 9 cases were sedated, 10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bedside CRRT, 12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Location: 8 cases of foot, calf 4 cases, exposure to heat source time: 2~6 hours.Conclusion Through the medical records of scalded patients, full participation, good risk assessment of low temperature burns, the use of quilts and other safe ways to keep warm,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CU low temperature burns.
low temperature burns, ICU, causes analysis, preventive measures
王麗娟,副主任護師,現從事呼吸治療治的工作。
1.寧夏醫(yī)科大學 750004 2.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 ICU 750004
10.3969/j.issn.1672-4860.2017.02.052
2017-3-3
※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