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博, 劉金潔,李玉清△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濟南 250355;2. 章丘市人民醫(yī)院,山東 章丘 250200)
?
【臨證驗案】
張志遠小青龍湯用法用量之巧?
張成博1, 劉金潔2,李玉清1△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濟南 250355;2. 章丘市人民醫(yī)院,山東 章丘 250200)
張志遠教授為山東省名老中醫(yī),從醫(yī)70余年,小青龍湯是他的常用方劑,并在使用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認為用小青龍湯治療哮喘必須把五味子打碎,五味子的辣味在仁中,不碎則無辛辣味,且不起辛散作用。打碎后服20 g、30 g均可,且服用之后不會出現(xiàn)憋氣、喘得更厲害之狀況。小青龍湯用細辛不可拘于不可過錢之說,小青龍湯用麻黃的經驗是凡是不惡寒且無汗用生麻黃;若病人有汗則用炙麻黃,若患者哮喘時間較長屢治不愈可用生麻黃。
五味子;細辛;張志遠
張志遠教授今年已96歲,山東德州人,山東省名老中醫(yī)。他從醫(yī)70余年,在應用小青龍湯方的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經驗。小青龍湯是治療外感風寒、寒飲內停喘咳的常用方,但在其用量及用法上有巧招。同一張方有的人使用效果較好,有的人使用則療效差強人意,其原因僅為個別藥物用量及用法不同。古人為保持自身醫(yī)術的獨特性,或是防止徒弟砸場子,在傳授醫(yī)術時往往留一招,故有“傳道不傳術、傳術不傳方、傳方不傳藥、傳藥不傳量”之說,張志遠教授無私地傳授小青龍湯中細辛、五味子等藥物的用量及用法,現(xiàn)分述如下。
《傷寒論》中干姜、細辛、五味子是治咳常用藥。張志遠認為五味子酸甜苦辛咸五味俱全,但辛味尤為重要。他曾長期擔任《傷寒論》的講授工作,也給“西學中”的同志們講授此課,“西學中”的同志們學習熱情很高,經常品嘗、研究中藥之性味。有學生曾問及五味子酸甜苦咸都能嘗出來,但嘗不出辣味是何原因?張志遠認為是五味子沒有打碎,故嘗不出辣味。五味子的辣味在仁中,不打碎則無辣味且不起辛散作用。用小青龍湯治哮喘必須把五味子打碎,有了辛味服20 g、30 g均可,且服用之后不會出現(xiàn)憋氣甚至喘得更厲害的狀況。
張志遠認為此說張錫純先生早已有言,并非出于家傳?!夺t(yī)學衷中參西錄》曰:“五味子,性溫,五味俱備,酸、咸居多。其酸也能斂肺……凡入煎劑宜搗碎,以其仁之味辛與皮之酸味相濟,自不至酸斂過甚,服之作脹滿也。[1]”
張志遠之所以重申此問題原因有三,一是科班出身的學生很少聽老師講課之時提及此事;二是現(xiàn)今著名的傷寒家亦少提及;三是藥房配藥時醫(yī)生若不注明打碎,藥房司藥人員不會主動給打碎。所以有必要提醒年輕大夫入煎劑時五味子需注明打碎,如果不打碎藥效就得不到發(fā)揮。
張志遠曾以五味子40 g治咳嗽和哮喘。1996年,一位70歲退休軍官患哮喘兼咳嗽曾于醫(yī)院就診,效果不好,轉求于他診治。癥見咯痰不多,張目大口呼吸,已有數日未能臥床睡眠,脈象弦滑,雖感痛苦但精神狀態(tài)尚可。乃以小青龍湯損益,突出五味子之量:半夏10 g,麻黃6 g,橘紅10 g,川貝母10 g,款冬花15 g,細辛10 g,射干10 g,干姜6 g,露蜂房6 g,五味子40 g(打碎),水煎分4次服,5 h 1次,連飲6劑癥狀銳減。遂壓縮一半藥量,改為每日1劑,又服4 d而愈。
按:方以小青龍湯去桂枝、芍藥、甘草加橘紅、款冬、川貝、露蜂房。橘紅、款冬二藥性溫,潤肺下氣、化痰止嗽;貝母性微寒而味甘苦;射干性味苦辛,均主咳逆上氣;蜂房除攻毒、殺蟲、止癢外,還有止咳平喘之效。該方之特色是以大量五味子斂肺止咳。
古語云:“細辛不過錢,過錢人命懸。”但張志遠在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用小青龍湯時3g細辛量太小,杯水車薪,救不了“火”。在復方中,他常用10 g,少時也要用6 g。為穩(wěn)妥起見可以陸續(xù)加量,從4 g開始到10 g。
1957年他在山東省中醫(yī)院治一例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癥見咳嗽兼有哮喘、呼吸困難,雖然痰多但喉內無水雞聲。方藥給予小青龍湯加減:麻黃10 g,干姜10 g,五味子15 g(打碎),細辛3 g,紫菀10 g,茯苓15 g,半夏10 g,杏仁10 g,水煎分3次服,連用6 d,患者身上有汗病情不減。遂將茯苓加至30 g、五味子20 g稍見好轉,痰量已少,其他如故。張志遠認為此方用藥與病機相契,但療效欠佳,問題當是出在藥量上。經過思考認為該病病機為水飲阻塞,溫肺化飲的方向是正確的,但溫通的力度不夠,應加大溫通的力度。遂將療效寄托于細辛,將其用量上升至12 g,又飲5劑諸癥漸消。
1964年張志遠參加全國中醫(yī)教材修審會議,住在河北江淮旅社。當時有一服務員患老慢支哮喘請賜一方,他欣然應允診治后處以小青龍湯加減。時同住一室參加教材修訂的山西老同志亦為傷寒專家,年齡較他大,開方之時在旁細心觀看,待服務員走后,他對張志遠說剛才方中細辛開8 g量稍少些,服后效果可能稍差。張志遠隨即虛心求教,老同志說此服務員為一老慢支患者,據我之經驗,細辛最少得用至15 g,方能收較好效果。張志遠聽后十分感激,知道老同志與其如此交流有提攜之意。張志遠回憶他的老師、祖師爺應用小青龍湯時,也常將細辛開至18~20 g,但指出一定要根據病情來用,謹慎為好,但也不能因“細辛不過錢,過錢命必懸”就畏手畏腳,此法在應用上是有條件的。
按:“細辛不過錢”之說源于宋·陳承?!蹲C類本草》引《本草別說》載:“細辛,若單用末,不可過半錢匕,多用即氣悶塞不通者死。[2]”明確指出“若單用末,不可過半錢匕”是其應用準則?,F(xiàn)代研究表明,細辛揮發(fā)油有毒性,但也是其有效成分,入煎劑煎煮后揮發(fā)油大量揮發(fā),毒性減低。張志遠從實踐角度證明,入湯劑時細辛的用量不可困于“不過錢”之說。
《傷寒論》小青龍湯所用麻黃只注明“去節(jié)”,未明言用生麻黃抑或是炙麻黃。張志遠認為凡是不惡寒且無汗用生麻黃,若病人有汗則用炙麻黃。若患者哮喘時間較長且屢治不愈可用生麻黃。
張志遠談及年輕時隨父出診,患者為一年輕人,因患感冒引起支氣管哮喘,曾請多位醫(yī)生診治均未治愈,請張志遠父親及另一孫老先生會診。孫先生系清末秀才,為傷寒專家,但時年已75歲。兩人各開一方,互相審看后相互謙讓,因孫先生年長,方子亦有特色,其父提出用孫先生之方治療。
孫先生之方有三大特色,一是用細辛15 g,二是用30 g五味子(打碎),三是用生麻黃。張志遠父親稱贊孫老先生開的方子用量老到,實屬佳方。但也提出建議,因患者無表證是否可以不用生麻黃,改用炙麻黃治喘。孫老生云:此方開生麻黃之經驗來自師傳,也是其拿手好戲和得意之處,不可更改。他解釋此患者哮喘時間較長,已請多位大夫診治屢治不愈,因此用炙麻黃雖能定喘但力量不夠,此亦為患者每次服藥均見效但疾病不除根之原因,哮喘仍舊發(fā)作,故該方不用炙麻黃而用生麻黃。之所以用生麻黃,不是用其解表而是用其定喘,故不必顧慮麻黃發(fā)大汗且有亡陽之虞,因方中有30 g五味子制約此藥。
患者服1劑藥喘即止,3劑藥癥消人安。張志遠認為此方用五味子雖然打碎,但30 g的量依然能制約麻黃,所以孫先生不用炙麻黃而用生麻黃其妙在此。而張志遠之臨床經驗值得年輕大夫借鑒。
[1]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M].王云凱,等點校. 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31.
[2] 唐慎微.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影印本,1982:164.
教育部人文社科課題(14YJAZH104)-山東當代名老中醫(yī)口述史研究
張成博(1961-),男,山東濟南人,教授,醫(yī)學博士,從事中醫(yī)臨床文獻與中醫(yī)藥文化研究。
△通訊作者:李玉清(1969-),女,山東臨沂人,主任醫(yī)師,副教授,醫(yī)學博士,國醫(yī)大師張燦玾學術傳承人,從事《傷寒論》文獻研究,Tel:13953176037, E-mail:liy9313@163.com。
R289.1
A
1006-3250(2017)06-0878-02
2016-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