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浩偉 文美 楊建昌
(1.貴州醫(yī)科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4;2.貴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心內(nèi)科,貴州 貴陽 550002)
血壓變異性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相關性分析
汪浩偉1文美2△楊建昌2
(1.貴州醫(yī)科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4;2.貴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心內(nèi)科,貴州 貴陽 550002)
目的 探討血壓變異性(BPV)與冠心病(CHD)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相關性。方法 選擇315例擬診冠心病行冠狀動脈造影(CAG)的高血壓患者為納入對象,分為非冠心病組和冠心病組,對入選患者進行24 h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24hABPV)和CAG,并分析兩組血壓變異性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和冠狀動脈SSS評分的相關性。結果 冠心病組24 h收縮壓標準差(24hSSD)、24 h舒張壓標準差(24hDSD)、夜間收縮壓標準差(nSSD)、夜間舒張壓標準差(nDSD)均明顯高于非冠心病組,且各BPV隨冠狀動脈狹窄支數(shù)的增加而增加。冠心病組SSS積分高于非冠心病組,冠狀動脈病變越重,其 SSS評分越高。結論 血壓變異性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密切相關,是CHD的一項重要預測指標。
血壓變異性; 冠狀動脈病變; 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 冠狀動脈造影
高血壓是冠心病(CHD)最常見的危險因素之一,多項臨床指南和專家共識均推薦控制血壓水平,而血壓變異性(BPV)在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文獻[1]顯示BPV是一項獨立反映心血管事件的強預測因素,BPV升高,心血管風險也會升高。本文旨在探討B(tài)PV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相關性。
1.1 納入對象 選擇2013年10月至2015年5月在貴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心內(nèi)科住院并進行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CAG)的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315例,其中男 164例,女 151例;年齡38~77(62.4±10.2)歲。納入標準:(1)原發(fā)性高血壓診斷符合2010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標準;(2)冠心病診斷依據(jù)冠狀動脈造影。排除標準:(1)繼發(fā)性高血壓病、瓣膜病、先天性心臟血管畸形、主動脈夾層、心力衰竭、甲狀腺功能亢進;(2)急、慢性肝腎疾病及感染性疾?。?3)惡性腫瘤及血液系統(tǒng)疾病。入選患者均行CAG,并根據(jù)CAG結果分為兩組(冠心病組和非冠心病組)。冠心病組137例,男90例,女47例;非冠心病組178例,男74例,女104例。
1.2 方法 (1)動態(tài)血壓的測量:采用美國DMS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儀進行監(jiān)測。測量間隔時間為:白天(6:00~21:59)每30分鐘一次,晚上(22:00~5:59)每60分鐘一次,剔除無效數(shù)據(jù),觀察指標:24 h收縮壓標準差(24 hSSD)、24 h舒張壓標準差(24hDSD)、白天收縮壓標準差(dSSD)、白天舒張壓標準差(dDSD)、夜間收縮壓標準差(nSSD)、夜間舒張壓標準差(nDSD)。(2)血糖、血脂等指標的測量:采血前1 d晚餐進普通飲食后禁食12 h,清晨6:00~7:00時平臥位休息至少30 min后,取肘靜脈血常規(guī)分離血清,測定空腹血糖(FPG)、總膽固醇(TC)、甘油三脂(TG),采用酶法測定高密度脂蛋白(HDL)。(3)冠狀動脈造影的診斷分析及標準:常規(guī)Judkins法行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取多體位投影觀察左、右冠狀動脈及其分支的病變。兩個體位以上的冠狀動脈血管管腔直徑狹窄≥50%為冠心病組,冠狀動脈血管管腔直徑狹窄<50%為非冠心病組。冠脈病變評估依據(jù)冠狀動脈病變支數(shù)和血管段狹窄程度積分(segmental stenosis score,SSS)評分方法[2],SSS是指對各支冠脈病變進行定量評定。冠狀動脈劃分為10個血管段,分別為左冠狀動脈主干,左前降支近、中、遠段,左回旋支近、遠段,右冠狀動脈近、中、遠段。分支血管歸為相應的血管主干或血管段。每個血管段根據(jù)沒有冠狀動脈斑塊、斑塊輕度狹窄(狹窄<50%)、中度狹窄(50%≤狹窄<70%)、重度狹窄(狹窄≥70%)的程度分別賦予0、1、2、3分,最后每個患者將10個血管段的得分相加得到相應的SSS。
2.1 兩組患者之間的基本資料比較 冠心病組和非冠心病組在性別、年齡、血糖、TC、TG、HDL、SBP和DBP等項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s)
2.2 血壓變異性與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相關性 較非冠心病組,冠心病組24hSSD、24hDSD、nSSD、nDSD均明顯高于非冠心病組,且各動態(tài)BPV隨冠狀動脈狹窄支數(shù)的增加而增加。見表2。
表2 血壓變異性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關系±s)
注:與非冠心病組比較,aP<0.05 ;與冠脈單支病變組比較,bP<0.05。
2.3 單因素分析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 結果顯示,患者夜間收縮壓標準差與SSS值之間呈正相關關系(回歸系數(shù)β=0.029,P<0.05),夜間舒張壓標準差與SSS值之間呈正相關性(回歸系數(shù)β=0.035,P<0.05)。見表3、表4。
表3 血壓變異性與SSS值的關系(單因素分析)
注:與SSS相關,aP<0.05。
表4 血壓變異性與SSS值的關系(多重線性回歸分析)
注:與SSS相關,aP<0.05。
血壓變異是指血壓隨著生理和環(huán)境的改變不斷波動的情況。血壓變異通常用特定的時間段測量的血壓讀數(shù)的標準差來表示。血壓升高對心血管的不良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由血壓變異性的大小決定,血壓變異性與靶器官損害顯著相關,且其大小的幅度與靶器官受損程度相關[3]。近年來的研究表明,人體血壓的晝夜節(jié)律特征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夜間血壓下降幅度減小或無明顯下降可導致或加重靶器官損害[4]。血壓晝夜節(jié)律變化致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的機制可能為:血壓晝夜節(jié)律消失或異常時,自主神經(jīng)調(diào)節(jié)功能下降,交感神經(jīng)興奮,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使夜間血壓持續(xù)升高,心血管系統(tǒng)長期處于高血壓狀態(tài),引起血管平滑肌痙攣,順應性下降,阻力增加,壓力還可引起血管退行性變,使血管內(nèi)膜受損,脂質(zhì)堆積,進而形成粥樣斑塊[5]。血壓存在晝夜節(jié)律變化和個體差異,傳統(tǒng)的定時、定量給藥的抗高血壓治療往往難以取得理想的降壓療效。因此,對于高血壓患者降壓藥物作用持續(xù)性、維持24 h穩(wěn)定降壓非常重要。有研究結果[6-7]表明,血壓水平越高,冠狀動脈雙支和三支病變的比例越高,且在血壓水平相同的高血壓患者中,BPV高者靶器官損害嚴重。張戈等[8]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24 h收縮壓標準差與冠狀動脈病變積分有顯著的相關性。Parati G等發(fā)現(xiàn)高血壓患者的血壓變異性的波動幅度較血壓正常者大,并且增加其心血管事件的風險[9]。Rothwell等報道長期隨訪的收縮期變異性是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預測因子,并獨立于血壓水平[10]。
本資料結果顯示,冠心病組的血壓變異性指標24 hSSD、24hDSD、nSSD、nDSD均明顯高于非冠心病組;冠狀動脈雙支及三支病變組中,24 hSSD、24 hDSD、dSSD、dDSD、nSSD、nDSD均顯著高于單支病變組和非冠心病組。冠心病組SSS評分高于非冠心病組,冠狀動脈病變越重,其 SSS評分越高。其中nSBPSD、nDBPSD與SSS評分呈正相關關系。
本文結果顯示血壓變異性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呈正相關關系,提示血壓變異性對冠狀動脈病變程度有預測價值。因此,在臨床工作中應該重視對血壓變異性的監(jiān)測,根據(jù)患者的血壓變異性合理調(diào)整服藥時間,在血壓水平達標的基礎上,盡可能減少血壓變異性,從而更好地防止和延緩冠心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1] Rothwell PM. Iimitations of the usual blood-pressure hypothesis and importance of variability, instability,and episodie hypertension[J].Lancet,2010,375(9718):938-948.
[2] Min J K.Prognostic value of multidetector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for prediction of all-cause mortality [J]. J Am Coll Cardiol,2007,50(19):1-4.
[3] Miao CY,Xie HH,Zhao LS,et al.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BP level in determination of end-organ damage in rats [J].J Hypertens,2006,(24):5125-5135.
[4] Vaes B,Ruijter W,Gussekloo J,et al.The accuracy of plasma 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s for diagnosis of dysfunction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a systematic review[J].Age Ageing,2009,38(6):655-662.
[5] 周雋,于寵,王瑋,等.血壓晝夜節(jié)律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1):24-25.
[6] 周兵,吳開霞,李勇,等.236例冠狀動脈造影患者臨床背景資料分析[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8,22(11):872-873.
[7] 陳文,王又平,王相智,等.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特點[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0,24(11):1070-1072.
[8] 張戈,楊瑞豐,汪麗琴,等.高血壓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積分與血壓變異性的關系[J].中國心血管雜志,2004,191(9):193-198.
[9] Parati G.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its measurement and significance in hypertension[J].J Hypertens(Suppl),2005,23(1):19-25.
[10] Rothwell PM,Howard SC,Dolan E,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visit-to-visit variability,maximum systolicbiood pressure and episodic hypersion[J].Lancet,2010,375(9718);895-905.
R544
B
1000-744X(2016)08-0840-03
2016-01-06)
△通信作者,E-mail:9876945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