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
進入IT時代,電腦取替了傳統(tǒng)紙筆的功能,為編輯們做了一系列多快好省的事。如果把現(xiàn)在的編輯部說成工作室的話,舊時的則像個作坊。若把舊時作坊和現(xiàn)今的電腦工作室做個對比,編輯行當?shù)暮芏嘈g語都有了新的解讀。
自然來稿
上世紀80年代走進編輯隊伍的時候,還是看手寫稿的時代。那時候看自然來稿的意思,可不是像今天,早上來了打開電腦,把公用郵箱里的新郵件下載到標著“自然來稿”的文件夾里,每天把文件夾里的稿件瀏覽一番,感覺尚可的,剪切到“留用”文件夾。那時的自然來稿是用麻袋捆著送到收發(fā)室的。收發(fā)室先做大分揀,編務拿著大口袋取來稿件,再做細分揀,分門別類交給各編輯室。編輯部靠墻擺放的一溜書桌上,堆著幾摞高高的稿子,必然有一摞是沒拆封的自然來稿。某期雜志交給印廠之后,歇口氣,拆開大大小小厚的薄的信封,鋪平折在信封里的稿紙。經驗豐富的編輯快速瀏覽一遍,PASS掉一批著實不入流的,放進已經塞得很滿的書柜里,以備查稿或退稿。然后,拿起放在眼皮底下、桌子正中的那沓稿子,繼續(xù)年復一日的讀稿工作。
組 稿
電話、郵件、QQ、微信是電腦時代編輯組稿的主要方式,前提五花八門——上魯院結交一批文友同學、各種與文學有關的活動、作家聚會等等、等等,曾經跟從學校畢業(yè)不久的年輕編輯講80年代組稿的事,他們表情驚訝,好像在聽一個不可思議的事兒。
那會兒普通人家里沒有電話,作家們的家里也沒有電話。單位有臺老古董一樣黑色的立式電話,叫長途電話要通過電話局的接線員轉接。很少打電話,給誰打呢?那時組稿拔腿就走,去誰家也是直奔地點,不用事先約會。沒有電話怎么約呢?比如,1988年我去武漢組稿。下了火車,先去湖北作協(xié),湖北作協(xié)的人領著我去敲方方的家。那時方方還在湖北電視臺,剛買了結婚用的家具,說話嘎巴溜脆,笑聲朗朗。然后又去找陳應松,去武大作家班,臨走時,有了一堆人的聯(lián)系方式。后來陳應松寄來中篇《秋寒》,我得到一個省級文藝作品獎。后來又去湖北時,拿著方方寫的“介紹信”去北京找林白。去林白家的時候,陳染在她家。前年,有編輯要找方方在《鴨綠江》發(fā)的一個短篇,想起方方二十多年前的那篇舊作《言午》。
查 行
“查行”恐怕是2000年之后入行的編輯最陌生的詞匯,從編輯程序上講,已經不再使用了。80年代,甚至90年代,文編編輯初稿的時候,最后還有一個重要的程序:查行。每期最讓人頭疼的事莫過于這件事。那時看的都是手寫稿,用原稿紙寫的還好辦,每行字是固定的,一行一行地點下去,心里默默地記數(shù),再把刪掉的和添加的部分做個加減法便是了。用白紙寫的就麻煩了,只好一個字一個字地查。這是個不需要知識和技巧,只要認真和不惜時間的工作。把編好的稿子交給美編的時候,每篇稿子首頁的頁眉上都有這樣的字眼:大字(指5號字)或小字(指小5號字)××行,行字后面還寫上“(不計題)”字樣。然后,美編按照每篇稿子的行數(shù),在版式紙上畫版,用大頭針把版式紙別在原稿上,按照目錄自上而下排好順序,等著印刷廠取活的人拿走厚厚一摞稿紙。王選發(fā)明的漢字激光照排技術廣泛應用之前,還是鉛字印刷。印刷廠里,揀字工看著手寫稿,從扁扁長長的木盒子里揀出一個個鉛字?!而喚G江》1988年底改用激光照排。所謂激光照排,即最原始的電腦排版。每期下版的時候,編輯部浩浩蕩蕩一行人來到《遼寧日報》的照排車間,進照排車間換成拖鞋才能進去。桌子上那一溜大腦袋586電腦,在俺們眼里,比今天的iphone 7要金貴十倍。記得那年去《小說月報》,聽到的是嘖嘖羨慕的話:你們用激光照排了呵,印得真漂亮。當然,那漂亮是相對簽字排版而言的——不油墨糊紙了,滿紙找不到七扭八歪有大有小的字了??扇绻?989年的《鴨綠江》和2016年的《鴨綠江》放在一起,論版式的整齊漂亮和講究,1989版和2016年版簡直沒有可比性,好比iphone 7和2000年以后使用的第一款無智能手機。
流 程
鉛字排版時代,印廠校對員的身手了得,他可能只有小學文化,在經過至少三次校對的清樣上,他總能捉到一些漏網之魚,而且讓你心服口服。由于印廠的認真負責,初稿進到揀字車間,大約要十來天才能返回一校。月余內,印刷廠又陸續(xù)送來二校三校。由此而來,初審到出刊大致需要三個月的時間,其間大半時間花在揀字排版上?,F(xiàn)在,一本刊物從排版到出刊只需半個月。流程沒有絲毫改變,只是周期大大縮短了。
網絡不僅縮短了編輯流程,也節(jié)省了編輯資源。80年代的《鴨綠江》編輯部,有十幾個編輯。由于交通不便,通訊手段落后,編輯的組稿任務繁重,經常要走出去。一些人在外面組稿,一些人在家里守攤是編輯部的常態(tài)。記得我剛到編輯部時,一個老編輯外出組稿,兩個月以后,我才見到他。電子稿不僅省去了打字的程序,也縮短了編輯和作者的距離。在QQ微信上聊天,仿佛面對面在交談。編輯可以隨時掌握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態(tài)和相關資訊。網絡對于編輯而言,還有一個受益匪淺的功能——它是一部電子百科全書,編起稿來方便之極,遇到存疑之處,只需按動鼠標,省去了跑圖書館資料室的煩累。方便快捷的網絡與電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量,編輯部人員也大量減少??旖莸碾娔X與網絡,讓編輯疏遠了紙和筆,整天盯著光標,個個都成了鍵盤高手。
編雜志就是數(shù)日子,月復一月。別人還在10月里,編輯就開始進入12期雜志的準備狀態(tài)了。想起2008年1期“編輯寄語”里寫的一段話——“做編輯,最高興的事是讀到好稿子,發(fā)現(xiàn)好作者。盡管有為人作嫁衣的酸楚,有熬夜加班趕稿的苦衷,始終認認真真地看稿、編稿,并樂在其中”。轉眼間,《鴨綠江》創(chuàng)刊70周年,我在編輯行當也工作了30年。這份職業(yè)給予我的滋養(yǎng),讓我時時體會到“工作著是美麗的”這句話傳達出的愉悅與欣慰之狀。在《鴨綠江》70歲生日之際,借用陳學昭的名句作題,謹此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