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珍玉 陳偉容
摘要:《玻璃動物園》是田納西·威廉姆斯的著名作品,它成功地樹立了溫菲爾德一家三口和吉姆的形象,尤其對溫菲爾德兩母女的悲慘命運做了細致有意味的描述。此部作品的以往研究大都從文學文論方面展開,而語言學角度的分析少之又少。以認知語言學中的言語行為轉喻為理論基礎,對《玻璃動物園》進行分析研究。研究發(fā)現,1)文學作品中的會話也符合言語行為轉喻理論;2)文學作品中,用不同言語行為事態(tài)場境部分去指代整個事態(tài)場境隱藏著一定的角色特征;3)對文學作品進行言語行為轉喻分析,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深意。
關鍵詞:玻璃動物園;言語行為轉喻
1.引言
文學作品作為人類社會的瑰寶,自古吸引著社會的目光,它不僅給讀者帶來巨大的愉悅、指導也對文化和文明的傳承起著功不可沒的作用。認知語言學,作為語言學的新興學派,正以蓬勃生機向前發(fā)展。以往的語言學和文學研究大都是各自進行,鮮有兩者交叉研究。然而語言學,特別是認知語言學中的言語行為轉喻理論與文學作品進行共同研究具有巨大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方面,文學作品,特別是劇本中充滿了人物角色的會話交流,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對話是整部作品演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認知語言學視域下的言語行為轉喻理論對人類會話行為,更具體來說對會話中的言語行為進行研究分析。所以將言語行為轉喻理論應用在文學作品研究中,有很大的新穎性和可行性,這也將給我們帶來許多全新視角。本文就以言語行為轉喻理論為基礎,分析田納西·威廉姆斯的作品《玻璃動物園》,嘗試剖析出作品會話中所潛藏的信息。
2.《玻璃動物園》作品簡介
《玻璃動物園》是作家田納西·威廉姆斯二戰(zhàn)結束后的一部重要作品。和作品中的湯姆一樣,田納西·威廉姆斯也在鞋廠做過工人,并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過著貧困潦倒的生活。深知社會底層百姓的悲歡離合,艱辛窮困,為田納西以后的習作生涯積累了大量素材。在《玻璃動物園》這部作品中,作者以戲劇的形式,通過一個普通家庭的悲劇揭示了當時社會中人類的精神危機(鮑秀文 2008)[1]。有人認為《玻璃動物園》是田納西·威廉姆斯的自傳性作品,它講述了三十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為背景下溫菲爾德一家人的生活,講述他們在現實和幻想的沖突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李燕 2007)[2]。母親阿曼達經常沉浸于昔日的回憶,一遍一遍地講述在少女時代醉心于自己的那些翩翩君子。勞拉是個自卑并帶有些許殘疾的女性,她經常擺玩玻璃動物和爸爸留下來的那些留聲機唱片以安慰自己,始終活在自己那封閉的小小世界。阿曼達的兒子湯姆是個詩人,但卻在制鞋廠打工,為了一家人的生活過著自己并不喜歡的生活。但他不滿足于現狀,向往冒險和自由卻不被任何人理解。由此湯姆計劃著自己能向過去爸爸那樣為自己的冒險和愛好一走了之。媽媽阿曼達十分擔憂兩個孩子,特別是勞拉,她不愿敞開自己的心靈,在外人眼中十分害羞。用媽媽阿曼達的話語來講就是她“十分了解那些不結婚又沒有工作能力的女人會有怎樣的下場”。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勞拉不得不遵從母親的意見為自己的婚姻去接待男客人,湯姆也沒辦法答應了母親邀請自己的男同事去家里做客。湯姆的同事吉姆讓勞拉看到了生活的熱情與希望,她嘗試不再那么自卑,可是吉姆卻是一個有婚約的人,這讓勞拉又一次陷入絕望。這次約會以失敗告終,勞拉送給吉姆一個被摔壞的獨角獸。母親阿曼達責備湯姆的不是,導致湯姆最終的憤怒和離家出走。
3.言語行為轉喻理論
“事態(tài)前”(BEFORE)指執(zhí)行言語行為所必需的條件,如動機、能力等。“事態(tài)核心”(CORE)指行為所擁有的本質特征?!笆聭B(tài)效力”(EFFECTS)指言語行為得到實施后所出現的及時結果?!笆聭B(tài)后”(AFTER)則主要指言語行為執(zhí)行后所出現的預期后果。因此言語行為轉喻通常有三種模式(張輝、盧衛(wèi)中 2010):事態(tài)前部分指代或指向整個事態(tài)場境;事態(tài)核心或事態(tài)效力部分指代或指向整個事態(tài)場境;事態(tài)后部分指代或指向整個事態(tài)場境[3]。
根據言語行為轉喻理論,說話者可以用言語行為場境的各個組成部分(場境前,場境核心,場境效力和場景后)來轉喻性的指代整個言語行為場境。與此同時,聽話者也可以由此來推理轉喻式的言語行為。
4.《玻璃動物園》中的言語行為轉喻分析
4.1 《玻璃動物園》言語行為轉喻定量分析
玻璃動物園描述了溫菲爾德一家的悲劇,整部作品的步調看似讓人啼笑皆非,實則讓人內心壓抑,悲劇色彩很濃厚。阿曼達、羅拉。湯姆和吉姆都有自己說話的方式,這也反映這他們各自的性格特點。有的害羞,有的總是回憶過去,有的不善吐露真心話,有的充滿積極性。同樣,不同的性格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說話方式會有不同。通過對這一規(guī)律的總結歸納,將對我們進一步解讀文學作品有深遠的指導意義。在《玻璃動物園》這篇作品中,符合言語行為轉喻的動詞共有120個,其中屬于用場境前部分代替整個事態(tài)場景的有24個,用場境核心代替整個事態(tài)場境的有42個,用場境效力代替整個事態(tài)場境的有36個,用場境后部分代替整個事態(tài)場境的有18個。
由此次微型的定量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玻璃動物園》個人物在實施言語行為特別是間接言語行為的時候,都有采用轉喻的方式去實現,也就是說,他們都會出于某種特殊的原因或者由于自身的性格特點而使用婉轉間接地方式去表達言語行為。那么各人物用不一樣的場境部分去代替整個事態(tài)場境又能反映出那些內在的含義呢?
5.結語
《玻璃動物園》是田納西·威廉姆斯的重要作品,它對西方社會中下層階級的苦難做了生動的描述。本文突破傳統(tǒng)思維,從語言學角度分析文學作品,將《玻璃動物園》放在認知語言學的言語行為轉喻視角下進行分析研究。得出在文學作品中作者也可以轉喻式地對言語行為進行表述,然而不同的表述也可以幫助作者對任務形象性格做出更好的刻畫,讀者也可以由此來發(fā)掘作品深層詞的意義。但是此項研究由于筆者的淺薄和研究不可避免的不足也有很大的地方需要改進,后續(xù)研究也有待加強。
參考文獻:
[1]鮑秀文.論《玻璃動物園》中象征手法對主題凸顯的作用[J].外語研究,2008(4):90-93.
[2]李燕.重壓下的釋放----析《玻璃動物園》中的主題及人物形象[J].外國文學,2007(10):111-114.
[3]張輝、盧衛(wèi)中.認知轉喻[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