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堅
摘要: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對音樂方面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孔子在《論語》中所說的“鄭聲”,并不是指的“鄭風”。所謂“鄭聲淫”,不是指鄭聲淫亂,更不能說鄭詩是一批淫穢之詩,它們之間并非等同的關(guān)系。要了解孔子“放鄭聲”的原因,我們必須從多方面來分析。
關(guān)鍵詞:孔子;“鄭聲”;"放鄭聲"的原因
一、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夏邑,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鬃右簧泻芏喑删?,是第一位打破“學在官府”的傳統(tǒng)教育思想,創(chuàng)辦大規(guī)模私立學校的教育家。
此外,孔子還是一位音樂愛好者,他不僅會彈琴、作曲、鼓瑟、唱歌、還會欣賞和評價音樂,曾經(jīng)問禮于老聃,訪樂于萇弘,其音樂思想也對后世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鬃釉鴮W琴于師襄子、有荷蕢過門者時擊磬、常取瑟而歌、《陬操》相傳為他所作,另外還可從《論語》中可見孔子對于音樂的評價標準。
二、“鄭聲”
(一)、孔子所謂“鄭聲”
“鄭聲”之說,最早起于孔子。他論述“鄭聲”的文獻主要有兩段話。
一則為: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卷八·衛(wèi)靈公第十五》)
另外一則為: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保ā墩撜Z卷九·陽貨第十七》)
自孔子提出“放鄭聲”、“鄭聲淫”、“惡鄭聲”以來,學術(shù)界對于相關(guān)問題一直爭議很大,如“鄭聲”的具體內(nèi)涵是什么、“鄭聲”是否等同鄭風鄭詩、“鄭聲淫”的“淫”字該如何理解以及孔子“放鄭聲”的原因等。迄今為止仍尚無定論。
(二)、“鄭聲”
從狹義上講,所謂“鄭”即是指鄭武公建國之后鄭地(河南中部一帶),從廣義上講,“鄭”還包括衛(wèi)、鄴、鄘等其他地區(qū)。《樂記·樂本》云:“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苯Y(jié)合當時社會重視“雅樂”以施行“樂教”的傳統(tǒng),我們可知《樂記》中“聲”即“聲音”,“音”即“音樂”,“樂”即“君子為能之”的“雅樂”。禽獸皆能之的“聲”卻被孔子用來形容鄭地之音,據(jù)此,我們得出,此處“聲”并非《樂記》中所提之“聲”,而孔子稱其為“鄭聲”不外乎是其“鄭聲淫”思想作祟而有意貶之之語。
首先,在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樂以詩為本,詩以聲為用”(鄭樵《通志·樂略》),“樂辭曰詩,詩聲曰歌”《劉勰《文心雕龍·樂府第七》)。即“詩”、“聲”是一體的,兩者共同構(gòu)成“樂”,無“聲”也即無所謂“詩”。所以,“鄭聲”也就必然包含了“鄭詩”。其次,《左傳·襄公十八年》載:“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多死聲?!边@段話中“歌北風”、“南風不競”。云其“多死聲”,即這里是將“風”與“聲”并列對舉的。因此,“聲”、“風”、“音”三者沒有明確的界限,“風”即“聲”、即“音”,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包含,“聲”與“音”的概念也沒有多大區(qū)別。
“鄭聲”自孔子提出起,經(jīng)過世世代代的發(fā)展,已經(jīng)逐漸成為一個不斷變化發(fā)展、包含多重內(nèi)容的一個泛指概念。“鄭聲在傳播之中已遠遠逸出‘春秋之際鄭國之地這一時空限制,而被用來泛指一切與古樂、雅樂相對立的新樂、俗樂”。①
(三)、“鄭聲”的音樂特點
樂之五音十二律,長短高下皆有節(jié)焉,‘鄭聲”靡曼幻妙,無中正平和之致,使聞之者導(dǎo)欲增悲,沉溺而忘返,故曰‘淫”也??鬃又苑Q“鄭聲淫”、“亂雅樂”當是指“鄭聲”破壞了“雅樂”的演奏規(guī)范,在音樂上不符合“雅樂”標準而“過其常度”。結(jié)合“鄭聲”自身的特點,其“過其常度”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它采用了新的音階。鄭聲不僅停留于西周的四聲音階,而進一步完善了商音樂的五聲音階,并形成了完整的七聲音階。隨后出土的春秋中晚期的晉國編鐘(侯馬十三號墓編鐘)和春秋晚期信陽楚墓的編鐘也證實了這一點。
第二、在音樂內(nèi)容上,它具有表現(xiàn)男女之情和諷刺政治的特點。如在諷刺政治方面,《相鼠》、《君子偕老》等篇章揭露了統(tǒng)治者的荒淫和腐敗,諷刺其行徑??梢?,“鄭聲”的內(nèi)容不利于歌功頌德和孔子“樂教”的實施。
第三、它的表演形式自由,不受禮制陳規(guī)的束縛?!稑酚洝の何暮钇吩疲骸敖穹蛐聵罚哼M俯退俯,奸聲以濫,溺而不止;及優(yōu)侏儒,獿雜子女,不知父子。樂終,不可以語,不可以道古?!?從字面意思來看,可以理解為以“鄭聲”為代表的新樂表演形式的雜亂。
第四、它的節(jié)奏明快、音聲繁促。其音樂效果,使欣賞者“不知倦”。
第五、它的音調(diào)高亢。
三、孔子“放鄭聲”的原因
(一)、政治
當時的齊、楚、宋、衛(wèi)等諸侯強國都有類似于“鄭聲”這樣的流行音樂,在孔子的言論中為何只看到斥鄭聲呢?其緣由是鄭是姬姓國。作為姬姓國,更加應(yīng)當沿革遵守周的禮儀。鄭之不受禮,顯示了禮崩樂壞的程度,反映了周禮的衰落。由此,孔子提出“放鄭聲”更多的是出于維護貴族階級統(tǒng)治的需要。
(二)、同時期的音樂美學思想
在周代禮樂制度的特殊背景下,“雅樂”作為一種藝術(shù)形式,是與當時社會相適應(yīng)的時代產(chǎn)物。雅樂首先強調(diào)的是它的教育意義,用來配合宣導(dǎo)道德?!把艠贰北旧泶碇岸Y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威嚴和秩序。到了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出現(xiàn)了所謂的“周室衰微”、“禮崩樂壞”的局面,“鄭聲”完全不符合“中正平和”的規(guī)范。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形成了一種以“鄭聲”為代表的新秩序。對以“雅樂”為代表的舊秩序產(chǎn)生了極大的沖擊,阻礙了孔子“樂教”思想的實施,為了恢復(fù)“雅樂”以“正名”,孔子提出“放鄭聲”。
(三)、孔子的音樂思想
孔子思想的精髓是“禮”、“仁”及“中庸”。他的音樂思想是其為人的一種反映,是他整體思想的一個側(cè)面。在音樂審美準則方面他提出“盡善盡美”的審美理想,而“鄭聲”并不符合他這一審美要求很多地方都跳脫了之前禮樂制度的束縛;在音樂情感的表現(xiàn)方面,他強調(diào)“思無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準則,體現(xiàn)了孔子“中和”的態(tài)度;在音樂的政治作用方面,孔子推崇雅樂,反對民間俗樂“鄭聲”,他重視音樂的社會功能,在他看來,樂以禮為內(nèi)容,可以修身、治國、事君,樂與禮相配合,可以使民“易使”,維持等級統(tǒng)治;在音樂社會教育方面,孔子設(shè)置“六藝”為其傳授的課程,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樂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認為音樂具有教化作用。
總之,作為封建統(tǒng)治的忠實擁護者,孔子對反映封建制度的雅樂十分推崇。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形成了一種以“鄭聲”為代表的新秩序,由此代表舊秩序的“雅樂”受到了代表新秩序的“鄭聲”的極大沖擊,阻礙了孔子“樂教”思想的實施,孔子認為音樂影響政治,站在“為邦”的角度,為了恢復(fù)“雅樂”的“正名”的角度提出了“放鄭聲”。其目的是為了維護西周時期的禮樂傳統(tǒng)和挽救東周時期的“禮崩樂壞”的局面。
參考文獻:
[1]徐希茅、喻意志.《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普修教程》.[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2]劉再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修訂版》.[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年
[3]修海林.《鄭風鄭聲的文化比較及其歷史評價》.[J].音樂研究.1992.3
[4]蔡忠德.《鄭聲的歷史真面目——鄭聲論之一》.[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87.12
[5]劉再生.《孔子與“新樂”兼談春秋時期的音樂轉(zhuǎn)型》.[J].人民音樂.1999年第11期
注釋:
① 杜漢生.《孔子“放鄭聲”新析》.[J].華中理工大學學報.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