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明北
驗光時容易被忽視的兩點問題探討
文/林明北
日常驗光時,以下兩點問題容易被驗光師忽視:一是特殊個案的散光快速定軸位和定量;二是試戴鏡架和真實鏡架鏡眼距之間的不同,帶來有效鏡度的不同。筆者根據(jù)幾年來的工作經(jīng)驗進(jìn)行總結(jié),望與業(yè)界同仁共同探討分析。
眾所周知,主觀驗規(guī)則散光時需要用散光盤初步確定散光軸位,再用交叉圓柱鏡精調(diào)散光軸位。但是,在用交叉圓柱鏡時,有時會因為用時過長,造成顧客視力疲勞或不耐煩,為整個驗光流程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那么,能不能只用散光盤就精確定軸位呢?答案是肯定的。
規(guī)則散光是由于角膜或晶體的兩個主要經(jīng)線的彎曲度(即屈光力)不同所造成。這兩個主要經(jīng)線互相垂直,其中一個彎曲度最大,屈光力最強(qiáng);另一個彎曲度最小、屈光力最弱,其他經(jīng)線的屈光力則自最大屈光力經(jīng)線向最小屈光力經(jīng)線順序遞減。因此,平行光線通過規(guī)則散光的屈光系統(tǒng)屈折后,不能形成焦點,而是在兩個互相垂直的經(jīng)線上形成前后兩條焦線。
日常使用的散光盤是根據(jù)史氏光錐在眼底的成像原理設(shè)計的,我們可以把散光盤看作很多個互相垂直的視標(biāo)組合。人眼所見某一方向的線條是清楚或是模糊,是由散光的軸向和程度而定。例如:-1.00DS/ -1.00DC×180的散光眼,其垂直子午線屈光力較水平子午線屈光力強(qiáng)。因為垂直方向屈折力強(qiáng),水平方向屈光力弱,當(dāng)垂直向的光線已經(jīng)會聚時,水平向光線還處在會聚的過程中,故在垂直方向聚焦處形成一條較為明顯的橫向光線,稱為第一焦線,第一焦線的前方和后方光束因垂直方向匯聚力大于水平方向的匯聚力,呈橫向橢圓形。越過第一焦線后垂直方向的光線成為分散光線,而水平方向的光線仍為會聚光線,在一截面處兩徑向光線的分散和會聚力相等,光束為圓形,稱為最小彌散圈。以后水平方向的光線逐漸聚焦,形成一條較為明顯的豎線,稱為第二焦線。水平線離視網(wǎng)膜遠(yuǎn),垂直線離視網(wǎng)膜近,這就導(dǎo)致垂直線條更清晰。日常驗光時,按照驗光步驟走完后,驗光師給顧客看散光盤時,會問顧客哪條線條最黑最清晰,再根據(jù)這條線條的編號乘以30來確定軸位的方向,再用交叉圓柱鏡來精調(diào)。
特殊的個案中,如何省略掉交叉圓柱鏡這一環(huán)節(jié),就精確軸位呢?其實很簡單,根據(jù)其他經(jīng)線的屈光力自最大屈光力經(jīng)線向最小屈光力經(jīng)線順序遞減這一原理,只要多問幾條線條就可以解決,比如:線條哪條最黑最清晰,哪條第二黑第二清晰,哪條第三黑第三清晰,哪條第四黑第四清晰。根據(jù)史氏光錐原理,患者所看到特別黑的線條越多,說明散光度數(shù)越淺,特別黑線條越少,散光度數(shù)就會較高。顧客如果回答6~12點方向最黑最清晰5點半~11點半和6點半~12點半次之,但同樣黑,同樣清晰,軸位可以確定在180°方向。如顧客回答6~12點方向最黑最清晰,5點半~11點半第二黑第二清晰,6點半~12點半第三黑第三清晰,軸位在180°方向,偏向170°,基本可以確定在175°~177°位置。如顧客回答6~12點方向最黑最清晰,5點半~11點半第二黑第二清晰,沒有第三黑的線條,軸位可以確定在174°~176°方向上。如顧客回答5點半和6點同樣清晰,沒有第三黑的線條,軸位可以確定在172°~173°方向上。如果顧客回答5點半~6點同樣最黑最清晰,5點和6點半次之,那么顧客的散光度較小,軸位在172°~173°之間。上面是以180°左右范圍的軸位來分析,在其他方向的軸位方向也同樣適用。
軸的方向確定以后,再來確定散光的定量,因為散光盤是由很多個互相垂直的視標(biāo)組成,規(guī)則散光眼看到有一條線條最黑最清晰,與它相垂直的線條肯定是最淺最模糊,我們一直加散光度數(shù)直至最淺最模糊的線條的深度超過原先與它相垂直線條的深度,再往回減低散光度直至整個散光盤線條一樣清晰,散光的量基本就可以確定。
當(dāng)然,以上所討論的是特殊個案的精確定軸方法,交叉圓柱鏡對散光的定軸位和散光量有積極的意義,一般不能省略。再說,上文的定軸方法還可能受到大腦視覺習(xí)慣的影響而帶來不確定性,但是,不確定性是極其有限的,基本不會存在較大的誤差。
綜上所述,規(guī)則散光定軸定量法在特殊的驗光個案中,對散光軸位和量的精準(zhǔn)確定,確實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標(biāo)準(zhǔn)驗光后,需要將鏡架給顧客做試戴,來評估配鏡后眼鏡的配戴效果。但在此時,驗光師往往會忽略因試鏡架的鏡眼距和常規(guī)框架鏡眼距的不同而帶來鏡度效果的不同,我們這里所說的鏡眼距是指角膜前頂點到鏡片后頂點之間的距離,黃種人一般為12mm,實際配戴大約為11~13mm。我們驗光的屈光度數(shù),是在這個距離的屈光度數(shù)。鏡眼距的改變將導(dǎo)致有效鏡度的改變。
我們知道,凹透鏡鏡眼距越小,有效光度越大,凸透鏡鏡眼鏡距越小,有效光度越小,0距離和12mm鏡眼距的光度公式為:F1=F2/(1-dF2),F(xiàn)1為0距離度數(shù)、F2為12mm處度數(shù)、d為0.012米距離。實際工作中,試鏡架和常規(guī)鏡架的距離差異沒有這么大,它們的差異也可以用公式計算F1=F2/(1-dF2),F(xiàn)1為12mm處的戴鏡度,F(xiàn)2為試戴架的度數(shù),d為試鏡架的鏡眼距與常規(guī)鏡架的差值。舉例說明,鏡眼距用VD表示。
例1:度數(shù)-10.00DS矯正視力1.0,試鏡架VD=16mm,實際戴鏡VD=12mm時,所需要度數(shù)=-10.00/[1-(0.016-0.012)×-10.00]=-9.62DS;
例2:試鏡架VD=9mm,-10.00DS矯正視力1.0,實際戴鏡框VD=12mm時,所需要度數(shù)=-10.00/[1-(0.009-0.012)×-10.00]=-10.30DS;
例3:試鏡架VD=15mm,-5.00DS矯正視力1.0,實際戴鏡框VD=12mm時,所需度數(shù)=-5.00/[1-(0.015-0.012)×-5.00]=-4.93DS;
例4:試鏡架VD=15mm,-15.00DS矯正視力1.0,實際戴鏡框VD=12mm時,所需度數(shù)=-15.00/[1-(0.015-0.012)×-15.00]=14.35DS。
從以上公式可以總結(jié)出:1.試鏡架與實際配戴鏡框的鏡眼距相差越大,度數(shù)的相差也就越大,鏡眼距相差越小,度數(shù)相差越小;2.度數(shù)越高相差也越大,度數(shù)越小相差越小。在一定的光度范圍和一定的鏡眼距范圍內(nèi)相差可以忽略不計,可以套入公式計算。下面我們給試鏡架做一個剖析。
試鏡架一般分為4個鏡片槽,1個內(nèi)槽和3個外槽,從里到外分別用A、B、C、D來代替,A槽鏡片離角膜的距離為6~7mm,B槽位離角膜的距離為13~14 mm,C槽位離角膜的距離約為15~17個mm,D槽位離角膜的距離約為17~19 mm。高度屈光不正患者戴試鏡架時,視力達(dá)到1.0,那么不同的槽位所帶來的屈光差異究竟有多大?這里以-10.00DS的鏡片在不同的位置再詳細(xì)說明一下:
1.A槽位處(以鏡眼距7mm計算)度數(shù)-10.00DS矯正視力1.0,試鏡架VD=7mm,實際戴鏡VD=12mm時,所需要度數(shù)=-10.00/[1-(0.007-0.012)×-10.00]=-10.53DS;
2.B槽位處(以鏡眼距14mm計算)度數(shù)-10.00DS矯正視力1.0,試鏡架VD=14mm,實際戴鏡VD=12mm時,所需要度數(shù)=-10.00/[1-(0.014-0.012)×-10.00]=-9.80DS;
3.C槽位處(以鏡眼距17mm計算)度數(shù)-10.00DS矯正視力1.0,試鏡架VD=17mm,實際戴鏡VD=12mm時,所需要度數(shù)=-10.00/[1-(0.017-0.012)×-10.00]=-9.52DS。
4.D槽位處(以鏡眼距19mm計算)度數(shù)-10.00DS矯正視力1.0,試鏡架VD=19mm,實際戴鏡VD=12mm時,所需要度數(shù)=-10.00/[1-(0.019-0.012)×-10.00]=-9.35DS。
驗光師應(yīng)該充分考慮到槽位離角膜的距離所導(dǎo)致的有效光度的變化,特別是需要兩只或者兩只以上鏡片合并的試用眼鏡,更需要注意鏡片放在哪個槽位給顧客試戴更為接近實際鏡眼距和度數(shù)。比如-13.00DS光度的試戴,需要-12.00DS鏡片和-1.00DS鏡片的合并使用時,兩只鏡片的前后順序應(yīng)該怎么放、分別放在哪個槽位,上面的例子已經(jīng)分析得比較清楚。當(dāng)然,要分析顧客的實際配戴鏡眼距還和顧客所選的鏡框鼻托高度、顧客的鼻梁高低、顧客的耳朵距離等都有一定的關(guān)系,我們要綜合分析,個性配制。
總之,在整個驗光與試戴的流程中要注意各種因素不同所帶來效果的不同,及時做好調(diào)整,采用不同的方式來驗配。這樣才能真正讓患者清晰、舒適、持久地用眼。?
作者單位:溫州愛眼城經(jīng)貿(mào)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