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創(chuàng)新改變未來,基于位置的服務還有許多創(chuàng)新型的服務可以開發(fā),關鍵不是技術本身,而是對用戶體驗提升的設計,因為只有超越現有體驗的應用才有可能在未來占有一席之地。
基于位置的服務,這個聽起來好像很拗口,但在IT領域并非新詞,早在十多年前移動通訊開始普及時,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就已經是一個熱詞,利用移動通信的定位功能,很多新穎的功能都得以開發(fā)出來,這其中社交功能占據了很大一塊,經典案例便是騰訊的大旗從固網為主的QQ(也可以在手機上實現一個落后于電腦版的體驗——因為QQ是基于電腦體驗來設計的),轉變成手機端主導的微信。你或許會說:微信并未強調位置特性呀?現在也許位置已經不太重要,但事實上微信是從搖一搖起步的,一個典型的基于位置的應用,之后這個有爭議的功能已被陌陌、探探等后起之秀接過。
不過,雖然社交應用開發(fā)了很多,實際商用的LBS基于位置的應用卻并不多,或者說出現了發(fā)展斷層。GPS的出現堪稱整個IT崛起時代的一個應用奇跡,我至今認為這是一個諾貝爾獎級別的技術與應用的完美結合,并由此帶來了全新的用戶體驗。曾幾何時,我們計劃一次駕車出行,得先上網研究路線圖,并將每一段怎么走寫下來,而便攜式GPS裝置出現后,整個體驗可謂是前所未有的便捷,你不用想太多,上車設置好GPS,就可以出發(fā),讓GPS設備根據定位衛(wèi)星的信號與內置的地圖,自動指導你的方向。
GPS這項革命性的發(fā)明,出現在IT崛起的早期,也就是說這個技術沒有等待,馬上就實現了應用。記得剛剛有車載GPS時,當時的硬盤還很小,小到裝不下一幅全美地圖,真正“敢為天下先”的英菲尼迪車載GPS只能保障在與購買地相臨的幾個州可以用GPS,開遠了就沒有了,不是沒有衛(wèi)星信號,而是內置地圖沒有了。
但這個很早的實際應用之后,卻出現了一長段(大約10年)的LBS商業(yè)創(chuàng)新靜默期,通俗點講就是沒有進步,除了GPS因為記憶棒的容量增加而裝上了全國地圖,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開遠了找不回來了,這期間出現的一些試圖利用位置的應用,始終沒有給消費者帶來太多接近GPS的驚喜。在已經有了GPS的時代,早期的打車服務仍然是申請一張卡,卡上有個電話號碼,Uber、滴滴打車等應用只是近4年來才開始普及的商業(yè)應用;早期的自行車時租服務要求你走到固定地點取車,再騎到指定地點還車,雖然管理上方便了,但用戶體驗就可想而知了。毫無疑問,這種落后于現有體驗的商業(yè)應用要成為主流是很困難的,而滴滴打車這種大幅度的用戶體驗升級,即使壟斷集團想阻止,也根本停不下來。
一般而言,一個成功的應用必須在用戶體驗上超越現有的應用:滴滴打車之前的選擇是路邊招手打車,乘客要靠剛巧路過的空車,司機要靠空駛來找客人,用上GPS定位功能之后,一切都變得極其便捷。而這樣好的應用之所以在GPS早已有了十多年后才出現,并非技術的發(fā)展出現了停滯,因為GPS還是原來的GPS,之所以十多年沒有再出好的應用,只是我們的思維出現了停滯,沒有真正從客戶體驗的角度來設計新的應用,而是簡單地為自己的便捷著想:要求用戶自己去取自行車,再到指定地點去還自行車。
這種把麻煩留給用戶,把方便留給自己的實踐,肯定是與時代進步相違背的。技術的進步應該是給用戶帶來方便,而不是相反。不過,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在滴滴打車這種基于位置的服務取得壓倒性成功之后,類似的創(chuàng)新已經開始涌現,近期街上四處可見的Mobike(摩拜單車)正是利用GPS帶來的便利,將取車、還車這兩個看似不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做到了極致:你可以隨時搜一搜附近(很可能就有),用過后可以在任何路邊把車放下,等待下一個用戶。相比原來的時租自行車選擇,這種便捷是革命性的用戶體驗升級。
基于位置的服務應該還有許多創(chuàng)新型的服務可以開發(fā),能否盡快開發(fā)出這些應用,關鍵不是技術本身,而是基于應用本身的思考,或者說是對用戶體驗提升的設計,因為只有超越現有體驗的應用才可能在未來占有一席之地。
編輯:
周春燕(微信號:zhouchunyan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