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慧
課堂教學語言是個廣泛的概念,除了指聲音表達的口頭語言外,還包括肢體、表情等表達的體態(tài)語言。然而,無論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如何發(fā)達,在當下學校課堂教學中,教師完成傳道、授業(yè)、解惑;學生接受、理解并掌握知識的主要途徑,還是通過教師講解,即通過教師聲音所表達的語言,所以我論述的課堂教學語言是指狹義的聲音語言。
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fā)出知識的溪流。”這句話極為精辟地道出了教師課堂教學語言的重要性。教師在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地打磨自己的課堂教學語言時,或許做到了生動形象、自然流暢,抑或是清晰準確、抑揚頓挫,這當然很好,但這些只是課堂教學語言所呈現出來的一種外在形式,缺少內在的靈性。就好比一張美麗的臉孔,由于缺乏內心真實的傳達而顯得蒼白空洞?!伴_言知肺腑,出口見精神”,為了讓“肺腑”和“精神”充滿真誠、充滿愛心、充滿智慧,課堂教學語言一定要有內在的“心”的支撐。下面我以中學生物為例,談談看法。
1.課堂教學語言要用真“心”獲得學生情感上的理解與支持
有一位生物教師,平時上課波瀾不驚,聽得學生昏昏欲睡。有一次這位老師上公開課,在課上他飽含激情、聲情并茂,原本以為學生定會熱烈反響、密切配合,但事實卻是學生反應冷淡,大部分都用看話劇演員在舞臺上表演一樣的眼神看著老師。課后這位老師很是失落,一個勁兒地抱怨學生情商不高。我想這位老師是低估了現在中學生的情商。教師是真心相待,還是裝模作樣,他們都明白得很:教師若把教學當作不得不完成的任務,語言絕不會有感染力;為了完成任務,語言又怎會真情真意,即使刻意親切也會顯得虛假。但如果教師用真“心”獲得學生情感的理解和支持,那么課堂教學語言即使沒有華麗的外形,照樣會大放異彩。有位老師某天因為調課導致一天上了六堂課,結果第二天嗓子啞了,但是這位老師沒有請假休息,課堂上他用微弱又嘶啞的聲音繼續(xù)講課,結果那節(jié)課學生聽得非常認真,回答問題也比平時積極得多,更難能可貴的是回答問題的準確率比往常高很多。后面聽課的老師都覺得奇怪,于是課后問學生,他們說老師辛苦得嗓子都啞了,上課得認真聽,好好回答問題,這樣老師就可以少說話,讓嗓子多休息一會兒。一時間,我們都很感動,敬佩這位老師的敬業(yè)精神,更欽羨他從學生那里獲得的理解和支持。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應該是從心間流淌出來的語言,學生在這樣的語言氛圍下被滋潤、被引導,他們才有可能被感動,以心換心。
2.要把愛“心”融入課堂教學語言中
“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像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之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這是著名教育學家夏丏尊老先生在翻譯意大利小說《愛的教育》一書時的感言。如果教師心中有生、心中有愛的話,自然會把這種情緒融入課堂教學語言中,真誠地關愛鼓勵每一位學生,允許他們犯錯,允許他們暫時落后,用賞識性、鼓勵性的語言給學生增強學習的信心。有位新教師來我校應聘時借班試上一堂課,許多老師都去聽了。課上他提問這個班成績最差、性格最內向的一名學生,這個學生對于老師的提問從來都是沉默以對,導致所有老師都不再提問他。這次也不例外。本以為這名老師會很尷尬和無奈,但沒想到這名老師說:“或許你不喜歡回答問題,也或許你不知道怎么回答這個問題,但老師相信你會給大家一個答復的,哪怕是‘不知道三個字也行。”這名學生沉默幾秒鐘以后,回答了:“我還沒想好?!鳖D時班級里想起雷鳴般的掌聲。坐在后面聽課的老師無不對這位應聘教師刮目相看,同時對照自己,覺得慚愧萬分。正是他用極富關愛和誠懇的語言打動了這名學生,讓這名學生重拾信心開口回答問題。
3.課堂教學語言應該閃爍出教師的教育慧“心”
“幽默是最大的智慧”。據調查顯示,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由于學校生活的煩悶和內心的孤寂,希望老師多一些幽默感,而幽默的課堂教學語言則表現為巧和智。巧是指言談話語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它把一定的差異甚至是并無聯(lián)系的事物整合到一起,讓你既感到驚奇,又感到妙不可言。智是指言談充滿智慧,能給人帶來哲理的啟迪,耐人尋味、意味深長,從而受到心領神會的愉悅、美感和教益。曾感受過一位老師在引出課題基因重組時體現出來的幽默,讓人印象格外深刻?!懊绹晃晃璧概餍牵芙^了很多風流瀟灑男士的追求,卻寫信向其貌不揚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求愛。她寫道:‘如果我們結婚,我相信我們的后代一定會有像您一樣聰明的大腦和像我一樣漂亮的容貌。愛因斯坦回信了:‘如果我們的后代與你設想的相反了,那怎么辦呢?”,全班學生頓時哄堂大笑。我不得不佩服這位老師的智慧,把如此幽默的一則軼聞與基因重組聯(lián)系在一起,細想之下覺得實在是妙不可言。教師或許都注重積累學識,但培養(yǎng)幽默感、修煉智慧的卻不多。其實幽默就散落在平時生活的方方面面,關鍵看你是否有一顆慧心,善不善于擷取。
4.情感教育可以滲透在課堂教學語言中
基于提高中學生生物學科素養(yǎng)的要求,新的《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方面的目標。然而,教材內容通常以知識版塊或是科學專題的形式呈現,對知識和能力目標的落實貫徹相對容易,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往往忽視或是流于形式。其實有時候,我們對課堂教學語言的把握或許能為我們實現這個目標助一臂之力。曾聽過一位優(yōu)秀生物教師上關于艾滋病主題的生物課,整堂課上,教師都沒有明確發(fā)出“關愛生命,抵御艾滋”的呼吁,而是用低沉略帶悲傷但又不失真實客觀的語氣講述一個又一個人間悲劇,用大段大段的沉默渲染這種氣氛,她沒有做任何評論,卻讓學生思考了很多、很深??梢哉f這位教師別具匠心的課堂教學語言運用是極高明的,她用語言營造的氛圍感染學生、教育學生,遠比蒼白的呼喊來得有力、來得深刻。我一直嘗試把這一點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在學習關于生態(tài)危機的內容時,我沒有像以往那樣照著書上讀讀畫畫,也沒有從網上搬來一些真實或不真實的圖片,而是頗有感慨地講述這些年自己暑假西部行中的一些見聞:茫茫的戈壁,危險的泥石流,貧困的老鄉(xiāng)等。學生的心情隨著我的講述而起伏,時而好奇,時而惋惜,時而驚呼,時而又沉重。整堂課我把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語言中,讓學生受到心靈的撞擊,但這種用意又顯得那么不著痕跡,真是應了那句詩:“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p>
衡量課堂教學語言的優(yōu)劣固然有一個標準,但諸如“流利”、“優(yōu)美”之類的標準只局限于一個“形”,在這個“形”之下的“心”才是關鍵。是什么支撐那些漂亮的語句呢?是真誠還是偽善?是空洞還是充實?是套話連篇還是幽默智慧?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說:“語言不是蜜,但可以黏住學生。”希望每位教師都能意識到這一點,不斷錘煉課堂教學語言,提升自身修養(yǎng),那么課堂一定是一個充滿關愛和生機、充滿情趣和智慧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