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培根
當我們面對一個宏大的拍攝對象時,是執(zhí)拗地用盡一切技能來表現(xiàn)其“大”,還是另辟蹊徑尋找更深入的切入點?本文作者的拍攝心得,也許會給我們一定的啟發(fā)。
——編者
這是
一座位于蘇州市金雞湖畔、占地1.7萬平方米、總高度450米的在建高樓——蘇州國際金融中心。這是蘇州市第一座400米超高層建筑,更是中國版圖上地級市中第一座世界級的超高層建筑,其優(yōu)雅的造型即將讓世界震驚……正是這無數個“第一”,成為我這個蘇州本地人拍攝的最佳理由。
然而,隨著拍攝的深入,我卻發(fā)現(xiàn),真正值得被定格、被記錄的卻是那些站在400米高空之上的建設者們。拍攝摩天大樓增長的過程,其實就是拍建筑人如何與大廈一起成長、生活……偌大一棟樓,幾百號建筑工人,該從哪里著手?走馬觀花顯然達不到效果,“地毯式”地拍攝也不現(xiàn)實,既沒有那么多精力,更抓不住重點。通過長期地摸索,我終于明白,進入工地后,不要把自己當作一個攝影師,而是把自己當作建設者中的一分子,從基本的穿衣戴帽開始做起,融入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從中尋找拍攝線索和靈感。這樣,才能讓照片真實可信、才能抓住最生動的畫面、才能用最佳的方式展現(xiàn)勞動的美。
建筑工人大都沒有太高的學歷,但是都很樸實,所以在深入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時,首先態(tài)度要誠懇,說話不要咬文嚼字,要親切、客氣、有禮貌,“師傅”當先。穿衣服也有講究,不要過于華麗,與工人格格不入。經常與他們聊天,問問他們是什么工種?哪里人?家里幾口人?要在不斷的交流中融入他們。還可以適時主動提出免費為他們照相,并且在最快的時間里把打印好的照片送給他們,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很自然地把你當成了自己人,這個很關鍵,為以后的拍攝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為大家像朋友一樣了,拍起來就不會拘謹,不會做作。
在工地拍攝往往都是“披星戴月”,因為建筑工程的進度直接決定著產值,建筑工人都是“只爭朝夕”、一早一晚。早上五點半左右是工人的上班高峰期,比較容易抓拍到好的畫面,晚上六點半是下班高峰期。特別是晚上加班的時候,往往會有好的天氣,就有機會拍到好片。拍攝也要講究季節(jié)性和氣候性,一般來說,臺風前后往往會“出彩”,大雨欲來之前的景象也很壯觀??傮w來說,夏天更適合拍人物,特別是大汗淋漓的勞動場面更能渲染氣氛。
“處處留心皆學問”。平時要多看,多問,看見不明白的東西馬上向管理人員問,向工人師傅問,讓他們感覺到被尊重的存在感,他們都很樂意告訴你這是干啥,那是怎么回事……了解建筑工序對拍攝有重大意義,你可以在適當的時機拍攝到最想拍到的東西。
提起拍攝器材,可以說是琳瑯滿目,但最貴的不一定是最好的。通過長期的實踐,結合超高層的拍攝現(xiàn)場特點,我在拍攝過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種鏡頭:
24-70mm作為主打鏡頭。這個焦段的鏡頭在全焦距范圍內均可達到極高的成像質量,適合拍人文,而我拍工地時最主要就是拍人文;這個焦段也很好地滿足了我在現(xiàn)場抓拍的需求;同時,工地作業(yè)環(huán)境惡劣,粉塵重,超高層空氣濕度大,而這個焦段具有良好的防塵、防潮性能。
70-200mm長焦鏡頭。因為超高層建筑結構復雜,有些危險部位不可能近距離拍攝。另外,很多時候都要在室內或狹小空間拍攝,而70-200mm正好適合拍攝較遠的人物或人物特寫,室內、室外都合適,用起來比較靈活。
此外,還有常用的16-35mm鏡頭,用于拍攝大環(huán)境特別是城市俯瞰,有沖擊力??梢愿玫乇憩F(xiàn)動作的生動性、操作過程的驚險以及勞動最原始最客觀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