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聶華苓的《珊珊你在哪兒》《桑青與桃紅》《三生三世》三部小說為例,旨在探究聶華苓小說中的“流浪的中國人”形象。有移民就有流浪,聶華苓以冷靜而客觀的書寫姿態(tài),把自身從大陸到臺灣再到美國的生命體驗融入作品,塑造了流浪的中國人形象,展現(xiàn)了特定背景下流浪者的漂泊人生和流浪意識,呈現(xiàn)了他們依托精神的原鄉(xiāng),尋找精神歸屬的心路歷程。
關(guān)鍵詞:聶華苓 流浪的中國人 精神歸屬
冷戰(zhàn)時期的臺灣作家較多地塑造了悲劇性的“流浪的中國人”的形象,個人在近現(xiàn)代中國苦難記憶中自我的失調(diào)與失重,如白先勇《孽子》中李青的父親、《永遠的尹雪艷》中的尹雪艷、《一把青》中的朱青、聶華苓《珊珊你在哪兒》中的李鑫、《桑青與桃紅》中的桑青(桃紅)等,以及兩岸分離與國家裂痕帶給海外游子的無所適從之苦,如於梨華的《又見棕櫚》中的牟天磊等。他們從大陸到臺灣蜉蝣寄身的生活,強烈地感受到身份認同的困擾。大陸—臺灣—美國,這種歷史的裂痕讓20世紀中葉的海外華人對民族國家有了難言的痛切感受。
《珊珊你在哪兒》是聶華苓在臺灣所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桑青與桃紅》和《三生三世》是其在美國所寫的長篇小說。本文試圖從這三部作品中,窺探聶華苓小說中“流浪的中國人”形象。薩義德認為:“小說作者在不同程度上塑造著其社會的歷史和經(jīng)驗,也被其社會所塑造。”聶華苓作品中,融入其現(xiàn)實經(jīng)驗,在小說中寄寓著自己的情感歸屬。她的作品,始終存在著祖國大陸的影子。這是一個旅美作家對祖國大陸和故鄉(xiāng)家園的回憶,對根的懷念和追尋。《珊珊你在哪兒》以小人物的生存狀態(tài)為線索,寫了臺灣的人物眾生相,他們從大陸“流浪”到臺灣,失根的他們在臺灣過著碌碌無為的生活,精神的無所寄托使他們變得空虛、消沉。長篇小說《桑青與桃紅》寫了桑青從大陸到臺灣又到美國,身份的尷尬處境使得原本純潔活潑的桑青變成了縱欲狂桃紅。在歷史的車輪下,小人物遭遇著巨大的從身體上到精神上的折磨,一生都在流浪的桑青在外力的壓迫下,徹底淪落。晚年自傳體小說《三生三世》以一個經(jīng)歷了歷史沉浮的過來人的眼光審視了聶華苓自身一生的遭際,也是半部中國的歷史,縱觀全書,始終傳達出的是一生漂泊的流浪意識以及對故國家園的眷戀。
一、兩岸分離帶來的回憶與現(xiàn)實的失重——以《珊珊你在哪兒》為例
聶華苓的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多以國民黨控制下的臺灣生活為背景,用寫實的筆觸,塑造出從大陸流落到臺灣的中下層人物形象。她的作品以一種冷靜、透視的眼光來觀察、描摹社會生活和人物遭際,讓我們看到個人在時代動蕩中的悲劇性?!渡荷耗阍谀膬骸分泄适碌闹魅斯铞魏蜕荷憾际橇髀涞脚_灣的大陸人。小說用大量篇幅寫李鑫對珊珊的記憶,背景是大陸的四川省,無論是被落日照射的鄉(xiāng)間小路,還是橘林,都散發(fā)著濃郁的對祖國故土的懷念之情。
珊珊是李鑫對少年,對故土的懷念的象征。記憶中的珊珊純潔、美好,雖然現(xiàn)實生活不盡如人意,但是,李鑫的內(nèi)心始終保留了一分希望,這源于其對少年時期在大陸的青春記憶。多年來,李鑫獨守這片小天地,一個人默默守護,靜靜緬懷。青春、故土、女孩、少年這一切在李鑫的心里升華,記憶中的美與現(xiàn)實的污濁不堪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夢的映照下,現(xiàn)實中的人和事顯得庸俗無趣,李鑫將記憶中的珊珊與連同關(guān)于珊珊的一切記憶,小心地供奉在心靈的神壇加以呵護,頂禮膜拜。
小說在回憶、現(xiàn)實中來回穿梭,對記憶的描寫,多呈現(xiàn)如詩如夢的氛圍,而對現(xiàn)實的描寫,又以白描的手法展現(xiàn)出社會灰色的眾生相。公交車上,李鑫對記憶的想象與現(xiàn)實的世界形成鮮明對比,我們也隨著李鑫的回憶對珊珊充滿好奇,但是最后的結(jié)局卻出人意料。理想的美和現(xiàn)實的丑,對比鮮明,面對美好的幻滅,作者沒有半句嗦和議論,故事戛然而止,把無限的唏噓留給讀者?!吧荷耗阍谀膬骸焙帽纫宦曂辞械暮魡荆Y(jié)局那無聲的沉默更顯現(xiàn)出現(xiàn)實的一種無可辯駁、無法逃遁的強勢與壓力,既是對現(xiàn)實的嘲笑,更是無聲的憐憫和嘆息。
聶華苓筆下從大陸流落到臺灣的人,雖然在陌生的地方開始了新的生活,回憶與現(xiàn)實的失重造成人物內(nèi)心的孤寂、凄苦,但他們?nèi)匀挥幸庾R地保留和繼承了對“原鄉(xiāng)”的精神歸屬。
二、國家裂痕帶來的海外游子的無所適從——以《桑青與桃紅》為例
聶華苓1970年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桑青與桃紅》,凝聚了作者半生飄零的人生經(jīng)驗。小說描寫女主人公桑青因中國和世界的動亂,從一個天真單純的少女,變成瘋子,易名為桃紅的故事。作者曾在一次答訪中道出用心所在:“我不僅是寫一個人的分裂,也是寫一個人在中國變難之中的分裂和整個人類的處境:各種恐懼,各種的逃亡?!弊髌蜂佌钩鰵v史的縱剖面,表達動亂的時局給人類精神造成的錯位。作品反映的時代,是中國最為動蕩的時代:抗日戰(zhàn)爭、國民黨敗退臺灣,以及失根的中國人在美國遇到的身份認同危機,等等。作品中桑青的一生都在逃亡,都在流浪,從南京逃到重慶,又到北京,到臺灣,到美國……是時代的動亂造成了桑青個人的命運悲劇,在時代面前,個人顯得無助、無力,個人命運被時代所擺弄。桑青日記中有這樣沉痛的自語:“中國人是沒有地方遞解的外國人。這是他們調(diào)查其他國籍的外國人所沒有遭遇到的困難?!毙≌f人物宿命式的漂泊被渲染了一層家國政治悲劇色彩。
《桑青與桃紅》是一首流浪兒的悲歌,是失根的中國人所面臨的尷尬處境。聶華苓以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為背景,融入自身經(jīng)驗,寫現(xiàn)代中國人的流放和精神分裂?!渡G嗯c桃紅》塑造的桑青這個“流浪的中國人”形象,觸目驚心地為我們展示了離散華人的認同困境與精神悲劇。
三、自身的流放經(jīng)驗——尋找精神的原鄉(xiāng)
《三生三世》是聶華苓1991年寫成的具有強烈自傳色彩的小說。這部作品反映了作者一生的經(jīng)歷,融個人命運、家族命運和祖國歷史為一體,反映了作者在中國大陸、中國臺灣、美國三個地方的經(jīng)歷。王蒙評論說:“為什么叫《三生三世》?中國人活得太不容易了,別人只能活一生一世,而中國人一生就得經(jīng)歷三生三世的試煉和痛苦。”這部作品分為三個部分:一、故園春秋:寫了作者在祖國大陸的經(jīng)歷(1925—1949);二、生·死·哀·樂:寫了作者在臺灣的生活(1949—1964);三、紅樓情事(1964—1991):寫了作者到美國愛荷華州后與保羅·安格爾的生活。整部書敘述了作者在中國大陸、中國臺灣、美國的流放經(jīng)驗,為《桑青與桃紅》提供了現(xiàn)實注腳。如果說《桑青與桃紅》是客觀的、理性的,那么《三生三世》是主觀的、感性的。全書百感交集,在歷史與現(xiàn)實中,回憶過去與現(xiàn)在,既熱烈又溫柔,充滿歡笑與淚水。
聶華苓流浪了一輩子??箲?zhàn)時期,她是流亡的學生;在臺灣,她是“大陸人”;在美國,是中國人;在中國,是華裔美國人。她的一生,經(jīng)歷了動蕩與傳奇,從祖國大陸到臺灣再到美國,一生猶如三世。她雖然漂泊著,但她的作品始終不變的是對故土的思念,對根的認同。她以“流浪般”的人生經(jīng)歷,用飽含深情的筆觸書寫了苦難和傳奇。她的作品中透露出的對根的哲學思考,在流浪中極力尋找自己的身份認同和精神歸屬。
四、結(jié)語
聶華苓的創(chuàng)作在很大程度上展現(xiàn)了從大陸到臺灣,從臺灣到美國的漂泊者對于自身處境與生命方式的反思。其作品寫了一代“流浪的中國人”的精神貌相,在生命的漂泊中完成了個體建構(gòu)的寫作。聶華苓把個體的生命體驗融入筆下人物身上,充滿了對生命存在的審視和憂慮。她用寫作來對抗個體漂泊的零落和歷史變遷的虛無,塑造了一個個流浪的中國人形象,從而以空間的在場來尋找歷史和個體的存在。
米蘭·昆德拉曾說過:“對小說家來說,一個特定的歷史狀況是一個人類學的實驗室?!甭櫲A苓的書寫姿勢客觀而又冷靜。她以一個個普普通通人物展現(xiàn)中國特定年代的辛酸淚史,在作品中書寫著普通人物的人生與人性。其筆下的“流浪的中國人”的形象,并沒有走向自我消解,走向絕望,在其深處,呈現(xiàn)著意義的熱量。從李鑫到桑青再到聶華苓自身,亦如聶華苓,在看似溫柔的外表下,有著一顆堅韌、堅強的心,在時間的淘洗中,愈發(fā)堅韌、純粹。
參考文獻:
[1] 李章輝.后殖民理論與當代中國文化批評[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
[2] 米蘭.昆德拉.生活在別處[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3] 聶華苓.臺灣軼事[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4] 聶華苓.桑青與桃紅[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0.
[5] 聶華苓.三生三世[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
基金項目:鄭州大學研究生核心學位課程項目《臺灣文學研究》立項編號:YJSXWKC201557
作 者:鄭瑞娟,鄭州大學文學院2015級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編 輯:趙紅玉 E?鄄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