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芳
查韋斯是巴拉圭的一名環(huán)境工程師。因為工作的原因,查韋斯經常到全國各地去出差。有一次,查韋斯到首都亞松森出差,當他來到這個城市的西部地區(qū)時,一下子呆住了!雖然巴拉圭很貧窮,有三分之一的人處于貧困線以下,一個家庭每月的開支連150歐元都不到。但這里顯然更糟糕,到處是成片驚人的垃圾堆,很多地方都沒有通電,也沒有自來水。更可憐的是這里的孩子們,不僅無法吃飽穿暖,也沒有上學接受教育的機會。于是,他們大部分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打架、酗酒、偷竊,甚至吸毒。
有一次,查韋斯吃過晚飯,坐在門前彈起了隨身帶來的吉它。當動聽的音樂響起來的時候,一個正在泥地里玩耍的孩子好奇地走了過來,站在查韋斯身邊靜靜地聽起了音樂。不大一會兒,一個正在抽煙的女孩子掐滅了煙,也走了過來。慢慢地,查韋斯身邊圍了很多孩子,直到音樂結束,孩子們似乎仍沉浸在音樂的氛圍中,一動不動。
看著孩子們一臉專注和陶醉的表情,查韋斯突然產生了一個想法:建立一座貧民音樂學校,專門教這里的孩子演奏。這個突然冒出來的想法讓查韋斯興奮不已,對于這里的孩子來說,音樂是無比高貴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東西。有了音樂的陪伴和熏陶,不僅能充實孩子們的生活,更能培養(yǎng)起孩子們的音樂夢想。而夢想是改變一切惡習的最有力的辦法,也許還能從根本上改變孩子們的思想,甚至整個人生!
音樂學校建立起來后,查韋斯卻發(fā)起了愁。因為貧困,學生們根本買不起樂器,而自己也無能為力。在巴拉圭,一把真正的小提琴比一棟房子還要貴!“也許,我可以幫你,你知道嗎?垃圾堆上到處都是寶貝,也許可以用來做樂器的。”聽了查韋斯的苦惱,他的朋友尼古拉斯若有所思地說,“不過,你需要給我看看都有哪些樂器?!辈轫f斯不可置信地看著尼古拉斯,他只是一名垃圾分類工,從未有過任何跟音樂相關的從業(yè)經驗,也從未接觸過音樂,他能行嗎?
當尼古拉斯制作出第一把小提琴時,查韋斯在吃驚的同時又欣喜不已——孩子們有希望了!隨后,尼古拉斯又利用自己的智慧,通過不斷地揣摩和想象,將那些扔在垃圾堆中的各種“廢銅爛鐵”,打造成了孩子們夢想中的樂器。各類金屬瓶罐搖身一變,成了樂器的主體,小提琴、吉他等的系弦板,用彎曲的餐叉做成。孩子們所使用的吉他、小提琴、貝司、薩克斯管等等,都是由垃圾堆里撿來的廢品而制成。
有了足夠的樂器后,查韋斯組織學生成立了一個演奏團隊,尼古拉斯用自己拍賣小提琴的6000美元錢買下了音樂學校的校舍。孩子們都很有音樂天賦,練琴也特別用功。此后,他們的“垃圾樂器”樂團聲名遠播,開始不斷接到世界各地演出的邀請。
如今,查韋斯組建的樂團演出足跡遍布40多個國家,這些年輕人也跟著他一起周游列國,打開了眼界。他們演出的費用主要用來支付樂團成員旅途的各項費用,學生們上普通學校的學費,音樂學校老師們的工資,維持音樂學校的正常運轉等。樂團的孩子們都說,音樂讓他們的生活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他們無法想象以后沒有音樂的生活。
是的,不論貴賤,音樂帶給了他們新的生活,這個垃圾堆上升騰起的音樂夢想,將一個原本遙不可及的夢,變成了現實,而且還將繼續(xù)延續(xù)下去……
(編輯/楊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