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桓興+葉立新
該不該讓自己的孩子當班干部?這是令許多家長糾結(jié)的問題。一方面,家長希望可以借此來培養(yǎng)孩子的領(lǐng)導(dǎo)力,另一方面他們又擔心班級事務(wù)過多會占用孩子的學習時間。
根據(jù)Kuhn and Weinberger (2005)的研究,在美國高中擔任過班干部對孩子的將來有積極影響。那是因為當過班干部的孩子能力本來就較強,還是因為當了班干部本身培養(yǎng)了他們的領(lǐng)導(dǎo)能力?
Anderson and Lu (2016, 以下簡稱AL)最近發(fā)表在《管理科學》上的一篇論文研究了中國中學生的情況,通過經(jīng)濟學實驗來回答了這個問題。
該實驗在江蘇省某城市的一所中學展開。實驗的對象是該中學初一年級的七個班級。作者首先讓班主任為每個班級主要的班干職務(wù)分別挑選兩個候選人:第一候選和第二候選。(第一候選人是班主任心目中的理想人選,第二候選人是備選。)然后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把這七個班級分成兩組,在第一組中,作者選取第一候選擔任班長、文藝委員和語文課代表,第二候選擔任其它需要的職務(wù);而第二組班級則讓第一候選擔任副班長、勞動委員、英語和數(shù)學課代表,第二候選擔任其它職務(wù)。
一個學期以后,作者分析了班干部同非班干部(包括未指派上的候選人及非候選人)在各方面發(fā)展的差異,主要的發(fā)現(xiàn)如下。
首先,擔任班干部的第一候選的學習成績有提高,但擔任班干部的第二候選的成績卻沒有多大變化。與此同時,第一候選認為班級工作減少了他們的學習時間,而第二候選則不認為有影響。因此,對第一候選來說,盡管處理班干事務(wù)與學習有沖突,但成績最終還是提高了。究其原因,作者認為第一候選擔任班干部后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可能比以前更多了。
為什么擔任班干部的第一候選會更努力地學習呢?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他們希望用好成績來保住職位;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他們不想讓老師失望。還有,對他們而言擔任班干能更引起同學們的注意,如果成績不好的話就會尷尬了。
其次,作者研究了擔任班干部對學生在自信心和抱負等方面的影響。他們發(fā)現(xiàn),第一候選擔任班干部后變得謙虛了,但是第二候選擔任班干部后謙虛程度沒有顯著變化。而且擔任班干部使得所有的班干學生比非班干學生更愿意在未來接受更多的教育。
作者最后考察了擔任班干部對學生在社交圈中受歡迎程度的影響。他們發(fā)現(xiàn),對于被任命為班干的第一候選來說,他們在同學中更受歡迎了,并且在一個虛擬的班干部選舉中獲得的選票大幅增加。有趣的是,對于被任命為班干的第二候選,他們的好友變少了,并且在虛擬的班干選舉中獲得的選票增加不多。這一發(fā)現(xiàn)至少說明兩點:首先,老師們對班干的選擇是比較公正而且為同學們認同的;其次,擔任班干能否得到同學們的認同,關(guān)鍵在于擔任班干的自身素質(zhì)。如果一個不合格的學生出于某種原因被任命為班干的話,他甚至可能由于不是眾望所歸而遭到私下的反對!
因此,AL的研究表明,擔任班干部的確有利于激發(fā)綜合素質(zhì)高且名至實歸的候選人的學習動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并增加他們在同學中的歡迎程度。但是,這些正面的效應(yīng)對第二候選人(不是名至實歸的)卻不太顯著。
因此可以說明,不少家長為了滿足孩子們的“官癮”去給老師送禮,是沒必要的。如果他不適合當班干的話,即使當上了對他也不會有大的幫助。而對于那些被任命為班干的孩子,家長們應(yīng)該放心鼓勵他們?yōu)榘嗉壏?wù),因為這對于他們的成長的確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