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晨熹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四個機制助力社會救助托底能力建設
黃晨熹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針對社會救助托底的能力建設,結合國情,可以從建立健全四個機制著手。
全面整合的政策建構機制。所謂全面,是指社會救助的制度設計要內容綜合、體系完整,覆蓋所有弱勢和貧困人口的不同需求。所謂整合,是指社會救助項目內部以及與其他社會保障項目之間要有機銜接,不重不漏。各種社會救助項目要合理分工,各施所長,共同承載防貧濟貧功能。其中,社會救助承擔拾遺補缺的基礎功效,特別是當其他社會保障項目發(fā)展狀況欠佳時,社會救助的托底保障責任就會更加明顯。
及時準確的評估發(fā)現(xiàn)機制。要準確找到貧困家庭和人口,既需要建立明確的政策門檻或定位標準,又需要具備切實可行的發(fā)現(xiàn)路徑。在政策門檻上,社會救助政策基于社會調查數據、專家意見和居民反饋,通過家計調查、類型劃分或需求評估等手段確定和評估救助對象。在發(fā)現(xiàn)路徑上,各級各類社會救助管理機構則依賴基層社區(qū)干部、社會組織工作人員乃至貧困人口自身等重要信息提供網絡,發(fā)現(xiàn)貧困人口或家庭。
靈活彈性的動態(tài)調整機制。包括兩方面的涵義。首先,政策門檻或救助標準必須動態(tài)調整。社會救助標準的調整除了考慮內部物價變動因素,還要考慮內部“菜籃子”變動因素以及外部社會整體收入水平變動因素。其次,救助對象必須動態(tài)管理。恩威并施的制度設計以及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是實現(xiàn)動態(tài)管理的必要條件。
便捷親民的服務提供機制。貧困問題不僅僅是經濟剝奪問題,更是因經濟剝奪而引致的社會排斥和社會疏離問題。貧困者大多將貧困歸咎于命運,主動求助的意愿較低?,F(xiàn)行社會救助強調政策落實情況,較少關注救助對象的多元需求。因此,在社會救助的實施過程中必須加強專業(yè)社會工作服務,從貧困者的視角出發(fā),以尊重貧困者的主體性為前提,通過宏觀政策、中觀社區(qū)和微觀個案社會工作方法,不斷改善和優(yōu)化服務提供過程,疏導貧困者的精神和心理障礙,提升社會救助的效果,促使托底保障讓社會救助對象有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