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周圍的人是否常常埋怨社會不公,別人對自己不好,心里充滿了怨恨呢?當(dāng)然也包括你自己。答案是肯定的。很多時候,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而這種事情經(jīng)常會發(fā)生在親人之間、鄰里之間、同事之間……如果長時間“積怨”,會對身心造成傷害的。
案例一:有一位長輩,老人家一輩子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平日照顧老的,又要照顧小的,噓寒問暖,寧愿自己吃剩飯也要把好吃的讓給家人。她心里卻總琢磨著什么時候能夠得到點家人的關(guān)心和問候。長輩的子女很孝順,經(jīng)常買些東西孝敬老人,老人總是說太貴了,不好用而堅持過去的生活方式。即使買了一些很好的食材,老人也會因為舍不得吃放在冰箱里,等到快壞了再拿出來。小輩們有時候自然會埋怨老人糟蹋食物,甚至不知好歹。久而久之,小輩們也不再那么殷勤了,老人得到的埋怨就更多了。這次老人生病了,更是感覺委屈異常,覺得自己一輩子付出了那么多,得不到一點回報。
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在為他人活著而不是為自己,尤其是老一輩人。付出是想得到回報,對于家庭的付出希望家庭給予肯定,而忽視了自己的需要和訴求。當(dāng)然也可以理解為,自己的需要就是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肯定,只是因為方式單一,總是得不到認(rèn)可。小輩有他們的生活方式,享受生活及時行樂;老人有他們的生活方式,勤儉持家精打細(xì)算。這是代溝,也是分歧,總想著自己的習(xí)慣和底線,就會和他人格格不入,也會把他人認(rèn)為的好都想成了壞。
我們很多人都在追求被尊重的感覺。家庭婦女依靠家庭勞動,職場依靠業(yè)績,創(chuàng)業(yè)依靠財富。即使最后你達(dá)成了目標(biāo),得到了你想要的尊重,你確定你就會滿足和幸福嗎?放棄了自我的追求,博得表層的滿足和尊重,是無法得到自身的幸福和快樂的。而追求表層的快樂和滿足,同樣只是滿足了暫時的需要,長久來說依然是不滿足占主導(dǎo),依然生活在抱怨和煩惱的情景中。
案例二:A家門口有個院子,為了停車方便就把院子和馬路修通便于掉頭。A家的汽車掉好了頭就可以停到自己院子門口,別家的車子依然可以過來掉頭;但是如果A家的汽車掉頭之后停在修通的那條道路上,別家就無法掉頭了。A家修通之后,別家也很高興,總喜歡到A家門口掉頭,可是A家不高興了,認(rèn)為別家占了便宜,總來掉頭,就把道路占了,就讓別家都不能掉頭了。結(jié)果怎么樣呢?A家最后也無法掉頭了,因為別家看到A家這么小氣,都早早的把車子停到通道附近。這么一來,雖然A家有通道,但是因為靠近馬路的地方都被別家汽車占用了,也沒有空間掉頭,整個這一片的汽車都無法掉頭。
A家埋怨別家占人便宜心生不悅,別家埋怨A家小氣偏跟人慪氣,怨念就是這么產(chǎn)生的。我們總想著占他人的便宜,而不想著與人方便。如果能跟故事的開始一樣,大家把通道讓出來,豈不是和和氣氣?
總想著別人對你好,而不想著對別人好;或者想著別人對我好了之后,我再對別人好。這些觀念都是造就怨恨不和諧的原因。只有做到對別人好,甚至要不求回報地對他人好,別人才會感激你,才會對你好,原先你可能的怨念才會消失。我們個人的修養(yǎng)品性提高之后,不論他人是否感激你,你的行為都是來自于自己內(nèi)心的訴求,這便是心安,這便是理得!
期望那位患病的長輩在康復(fù)后多為自己的生活著想一下,不再想著期待他人的回報,自己快樂才是重要的。期望A家的通道讓出來,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同樣不期待回報。心性高遠(yuǎn)些,自然少了埋怨,多了一份他人的尊重。